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王英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红船初心到民族复兴(7)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 用“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条“红船精神”,回答了我们党确立的是什么样的宗旨、培植的是什么样的党风。这一点我们从理论逻辑来探讨。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在孔子眼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是一个良治的社会。执政者施行大道,老百姓们生活安定,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天下人共有天下。2000多年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表达了和孔子非常类似的观点:“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马克思看来,人民群众能否得到解放,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更取决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

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把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观点相结合,于是古今中外碰撞出四个字,叫“立党为公”,进而延伸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一条根本宗旨。这条根本宗旨在《党章》里是对每名党员的要求。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来看一段历史上的细节。

第二次国共合作后期,蒋介石读到过一份《延安观察报告》,他对这份报告相当重视并专门批示:“此乃本党某同志对中共情形实地考查所得之结论。某同志一面为三民主义之忠实信徒,一面对党派问题素无成见;故其所得结论,较客观而深刻。某建议部分,亦颇有独到之处,可发人深省,故特为印发,供本党负责同志之阅读研究。”随后,这份《延安观察报告》连同蒋介石的批示一起下发到全体国民党高级干部手里。这里蒋介石说的“某同志”是谁呢?是国民党的一名少将,叫徐佛观。

1943年,徐佛观进入了陕甘宁边区。这段时间非常敏感,国民党正借着共产国际宣布解散的机会要求我们党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一个政党、一个领袖”,而我们党也在延安掀起了抗议国民党的示威活动。在国共双方纷争之际,徐佛观把他在延安亲眼看到的共产党的真实情况与国民党的所作所为做了对比,他发现共产党主政的边区与国统区的区别之大,令人震惊。这一时期,共产党号召减租减息,国民党强迫征粮征税;共产党实施平均地权,国民党放任土豪兼并;共产党启发人民自觉去参军抗日,而国民党在依靠保长抓壮丁。产生的结果就是中共与老百姓军民一家、水乳交融;国民党因其不择手段的做派而不得人心。在徐佛观看来,当时的国民党特别像《红楼梦》里曹雪芹描写的秋后的醉蟹,“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看起来是铁甲长盔,其实内里已经空了,只是在虚张声势。但徐佛观毕竟是国民党的将领,这时候他还有心补天,于是下了很大功夫把我们党的二大纲领与国民党一大纲领放在一块儿研究对比,发现两党的根本目标没有什么不一样,都是打倒军阀、平均地权、民族解放。孙中山先生以前也反复说三民主义其实就是社会主义。国共两党的本质区别在哪里?最后还是让徐佛观给发现了。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共产党植根于人民,而国民党在人民中没有根,国民党想要扮演上帝,给人民送慈善;而我们共产党是要让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组织起来,自己解放自己。所以后来徐佛观很客观地总结:中共之秘诀,在于以农民党员为发展组织之对象,故其组织能深入于社会里层,把整个社会变成一个绝对战斗体,由此产生军队。于是军队能与社会结为一体。而国民党未能在社会生根,政治、军事浮于社会之上。在国民党一方,最先是党之失败,其次则为政之失败,最后则为军之失败。

只有信仰人民,才能领导人民。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有减租减息、平均地权的政策,在把人民的力量组织起来的同时,我们也感动了人民这个“上帝”。所以老百姓才会愿意把最后一块布,最后一碗米,甚至最后一个儿子都交给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有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来没有改变过。从革命到建设时期,我们每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都会根据发展来表述、重申这个根本的理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毛主席做过四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表达党的人民观。第一个比喻,他把人民比作铜墙铁壁。在瑞金中央苏区的时候,我们党的力量非常弱小。早在那时候,毛主席就用哲学的眼光说:“什么是我们的铜墙铁壁?不是高山峻岭,不是大江大河,而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共产党人最好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都打不破。第二个比喻,毛主席把人民比作眼睛。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说:“共产党员应该紧紧地和民众在一起,保卫人民,犹如保卫你们自己的眼睛一样”。我们都知道眼睛是人身体上最灵敏、最脆弱的器官,我们的感知能力80%都来自于视力。由此可见人民对我们党来说是多么的珍贵,多么地受重视。第三个比喻,毛主席把人民比作上帝。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毛主席讲:“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要努力奋斗下去,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第四个比喻是把人民比作土地。在1945年的延安干部会上,毛主席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有一首歌曲的名字就叫《共产党人好比种子》。毛主席是非常有智慧的,他运用这四个比喻将党的理论讲得深入浅出。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南海新华门的照壁换上了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也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视为衡量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有一条就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往后,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就是四个字——以人为本。一经梳理,我们发现所有这些都与“人民”和“人”字有关。一以贯之,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如此。

15

上图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以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出现在中外记者的镜头前。在拍完这张照片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段简单但相当精彩的讲话。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这次讲话一共不到一千字,但在这一千字的讲话稿里,“人民”两字反反复复地出现。

2014年索契冬奥会,习近平总书记去了俄罗斯,接受了俄罗斯电视台的一个专访。当时记者问习近平总书记:“主席,您的执政理念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回答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记者又问:“你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快一年了,领导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你有什么感触?”习近平总书记答:“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切实贯穿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至少包含下图中的几个方面。

16

以宗旨意识为例,我们党为什么而奋斗?就是为了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朝着共同富裕不断前进,让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历史动力方面,社会发展真正的推动者是谁?是人民。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创造世界。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保障改善民生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讲“民生无小事”。几年来的中央政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包括打赢蓝天保卫战、改善生态环境、完善社保体系等,习近平总书记说到做到了,他切实抓住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还有人民当家作主、群众路线,乃至于造福世界人民,“人民”这两个字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关键词。

讲到这里,我们不妨追溯一下,是什么塑造了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的执政理念?为什么他这样高频强调“人民”的概念?追根溯源,至少能够找到三点原因:

第一是受家庭的影响。一个人的秉性和他的家庭教育、出身背景密不可分。父母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我们都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出身于红色革命家庭,一直深受他父亲习仲勋的影响。在习仲勋88岁生日的时候,由于工作关系,习近平很难到场,所以他专门给父亲写了一封拜寿信。信中写道:“您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您热爱中国人民,热爱革命战友,热爱家乡父老,热爱您的父母、妻子、儿女。您用自己博大的爱,影响着周围的人们。您像一头老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地耕耘着。”毛主席对习仲勋的评价相当高,他说“习仲勋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典的时候,习仲勋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观礼过后,他发自肺腑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可以想见,习近平深受习仲勋的人民观的影响,因此在工作中身体力行,诠释着人民公仆的内涵。

第二个原因,习近平总书记自身的经历。习近平有一首改写的诗作,可以说是他本人的深切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十五岁到二十二岁,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梁家河村当了七年知青。对每个人来说,十五到二十二岁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龄段,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段。这段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吃在百姓家,住在百姓家,每天跟老百姓一块儿干活。越来越多地了解到当时农村的落后,了解到当时老乡们生活的艰苦,就愈发激起了他要为老百姓做实事的热情。这段艰苦的经历不仅磨炼了他的意志,更加培养了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面对从政这条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这样一段话:“这次下去,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不管从政道路的前景如何,在基层为群众做实事的权利总是不会被剥夺的”。正是靠着求真务实、一心为民的作风,习近平深得梁家河老百姓的信任。习近平二十一岁的时候,被梁家河的老百姓们选为了自己村的大队书记。二十一岁被选为大队书记,可想而知,老百姓对这个年轻人是多么放心。

当上大队书记后,习近平很务实,走街串巷,看村里有什么亟待解决的问题,决不辜负老百姓的信任。他发现陕北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水源的问题。农历二三月的陕北,天正是冷的时候,他马上组织打水井。发现村里粮田不足,缺地缺粮,他又马上带领村民们去打淤地坝,搞农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心很细,他甚至会注意到村里毛驴的数量,专门跟上级申请置办机械设备来开磨坊。他注意到当地的妇女们工作很辛苦,每天家里家外忙不过来,就专门给当地的妇女们开办了缝纫社,帮她们减轻负担。当时梁家河的百姓们对习近平同志评价很高,说甭看我们大队书记年轻,但是他不搞形式主义,而是立志为老百姓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办的所有事情中,最漂亮的一件是修沼气池。这可以说是他为当地百姓们办的最大的一件实事了。陕北不仅口粮严重不足,连煮饭用的柴火都是稀缺资源。柴火要上山去砍,或者下河去捞,捞完晒干以后才能用,稍不留神就有可能为了这点柴火发生生命危险。老百姓在生活上遇到难题,习近平总书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于是他每天查阅资料,看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皇天不负苦心人,办法让他给找着了。1974年的《人民日报》上有一篇介绍四川推广利用沼气的报道,习近平看完以后相当激动,因为报纸上说有了沼气之后,煮饭、照明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他自掏腰包跑到四川绵阳去取经,学习怎么建沼气池。回到陕北,在建设过程中,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技术员,搬沙子、扛水泥,亲历亲为,建好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事隔几十年,当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忆起自己建沼气池的过程时,虽然想到了被喷得一脸是粪的经历,但还是发自心底感到高兴。1974年7月,沼气池顺利点火,梁家河亮起了整个陕北高原第一盏沼气灯。在此之前,当地老百姓对沼气池其实有很多以讹传讹的说法,有的说如果沼气能煮饭照明,除非是公鸡下蛋、母鸡打鸣。也有的说沼气是四川发现的,过不了天津,来到北方就不能使了。种种传言就此被习近平总书记打破。

现在我们常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做大事的人都是从全心全意做好每一件小事中一点点成长起来的,人的情操也是从平凡的小事中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今天我们看习近平总书记建沼气池的过程,会有感于他当时动机的纯粹:那个年代没有微博热搜,没有今天这样的宣传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单纯就是想给老百姓带来温暖,带来光明,不再让婆姨们每天为了一日三餐烧柴煮饭的事备受煎熬。这种纯朴的为民情怀,在他后来担任各级领导干部的实践中不断被升华。

三十岁出头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到了河北正定。这段时间他住在办公室,吃在大食堂,仍然保持着他在梁家河的习惯。有了时间他会干吗呢?骑着自行车跑到乡下去,跟老百姓拉家常,看看他们有什么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三十岁出头的年轻干部,习近平讲:“始终以群众满不满意为晴雨表和风向标”。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去福建和浙江履职,可以说跑遍了山山水水,对当地感情很深。他在浙江期间已经发表了很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被集结成册,成为了一本书,叫《之江新语》。这本书中有很多金句,比如“离开了人民,我们将一无所有;装不下人民,我们将一事无成;背离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这些人民的公仆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再比如“不求 ‘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话语,跟他父亲说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习近平总书记写道:“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领导干部的主人。这个关系任何时候都不容颠倒。”这句话恰恰道出了他常常谈起人民的第三点原因,现在还是有一部分党员干部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人民群众

《诗经》上有一句话叫“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我们做事的时候,基本上都能善始,但难的是一直保持最初的状态,做到善终。毛主席曾告诫全党:“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这是我们党的初衷。难的是什么?是一直要保持这份初衷,一直走下去。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最终一定会走向失败。正因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郑重写入党的基本方略,要求“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新时代也要秉持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初心。

我们分别从三个逻辑详细地给大家分析了三条“红船精神”。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篇幅?恩格斯讲过一段话,世界上有那么多政党,有一种政党是不可战胜的,这样的政党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要知道自己的目的,而且知道应该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第二个条件,你得具备达到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我们刚才梳理的三条“红船精神”,其实就是恩格斯所说的达到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