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创新理念 不断提升首都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2020-03】创新理念 不断提升首都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29-1445(2020)03-0075-04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明确了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要求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超大型城市,积极创新理念,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着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当前,在结合首都基层治理的积极成效以及治理经验与问题基础上,运用生态人文理念,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对进一步提升首都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首都社会治理新格局,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都基层社会治理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基层是社会系统的基本构成单元。一般来看,基层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最低一级的国家政权机关及政府派出机构;二是指包括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生最直接联系的基础社会体系。”具体说来,基层包括乡镇(街道)以及区域所辖的社区(行政村)、企事业单位(如学校、商场、医院)、沿街商铺,等等,是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紧密依赖的场所,是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所以,基层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复合型实体性载体,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组成部分。

近年来,在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完善、聚焦超大城市基层治理过程中,北京探索出一系列基层治理经验,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一是推出了“吹哨报到”等特色品牌,打通城市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打造了“小巷管家”“老街坊”“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群众自治的大众化、口口相传的民间品牌;注重以符合群众需要,贴切实际的方法,以多种民主协商形式,如听证会、会商会、协商会等,聚焦公共事务,以协商解决问题为目标,取得了积极成效。二是拓宽群众诉求反映渠道,推动主动治理,形成了北京样本。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从坐等诉求到主动出击,从“群众要我怎么办”到“我为群众做什么”,向前一步、主动治理成为基层新气象。实施“双报到”制度,落实党员下沉基层报到,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直接服务社区和群众。三是将网格化和数字化相结合,用科技手段保障基层治理。在街道乡镇推进城市管理网、社会服务管理网、社会治安网、城管综合执法网等多网融合,构建统筹协调、一体化运行的新型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平台,发挥数据化、数字化的支撑作用。整体来看,近年来,首都从基层治理实际出发,突出问题导向,改革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探索出了一整套管用有效的治理方式和方法,提升了街乡综合治理能力,破解了多年没有解决的治理“顽疾”,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这既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勇于改革锐意创新,也体现了首都人民在基层治理过程中的群众智慧。

同时也要看到,北京在城市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城市管理、城市运行和环境建设的能力尚显不足,与市委市政府对首都发展的新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的新期待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城市的“生态系统、人文社会、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比如,如何再进一步精细化、精准化、专业化,实现人性化与法治化同轨并行治理;基层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比如,群众十分关心的生活垃圾问题,随着《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20年5月1日实施,为解决北京市的垃圾分类回收问题铺平了道路,但条例仍面临进一步落细落实的问题,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比如,如何解决目前物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基层生态环境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一些乡镇街道难以做到积极主动研究分析本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与补缺补差工作,等等。

北京是祖国的首都,率先在首都实现生态文明,高质量做好北京市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人文社会建设工作,不仅是首都人民的迫切需要,也是维护国家声誉和民族形象的要求。

“生态人文社会环境”理念的主要思路

当今世界,人类迫切需要以生态思想和生态学理论,调整人与物质、人与精神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使之成为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来促进彼此之间的和谐、共生、共荣与可持续性发展。根据生态学的五个基础原理,“物质循环再生性、物种多样性、动态协调与平衡性、个体与全局整体性、系统工程性”,结合人类社会发展客观需要,重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大力推进生态经济,有利于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遵循生态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坚持以生态系统视角,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命运共同体。

所谓“生态人文社会环境”,就是用生态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构建方法形成的理念,是“生态、人文、人居”的集合,包括生态系统、人文社会、人居环境三个组成部分。

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社会是由人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也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体。人作用于社会,社会反过来影响人,这就需要我们推进社会和谐,形成人与社会良好的生态共同体。在基层社会中,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居民与居民之间,物业公司和业主、租户,商场超市和消费者,酒店、景点与客人等等,都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生态关系。正确理解生态思想,把握“命运共同体”的生态系统意识,有利于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共同建设万物共生、共存、共繁荣的美好世界。

“人文”的含义,集中体现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即重视“人”的文化特征。人文社会所追求的是“以人为本”,以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等要素。从人文的角度,要求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积极主动响应民之所呼,解决民之所急,基层工作人员要从根本上转变作风,以人民群众为服务中心,掌握群众工作的方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强调以人文为核心,就是让基层工作成为“预防员”,主动化解问题,主动消除隐患,主动而为,改变过于片面地被动听上面指示,等指令、等文件的运转机制。

“人居”,顾名思义是人聚居生活的地方、人居住的地方,是与人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所在。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环境。强调人居环境理念,就是要深刻地认识、掌握人类聚居需要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营造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街区、社区、商铺、景区聚居条件、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环境。

打造生态人文社会环境,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基层生态人文社会治理新实践,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基层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和演进的规律,提出控制、调节与自调节的方法与技术手段,以“生态人文社会环境”理念贯穿“生态系统、人文社会、人居环境”三个有机体,形成聚焦基层治理目标的措施,有力地促进首都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实现。

提升首都基层治理水平的实践路径

加强党建引领,加快实现基层组织的科学化、网络化,发挥协同效力。基层党建在整个党建工作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肩负着动员和组织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领导和适应深化全面改革的艰巨使命、在社会结构转型中进一步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崭新使命。通过打造现代化治理体系,特别是进一步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构建新时代“党建+业务”模式,有力促进基层生态人文社会环境治理进程。

为此,要以“红色赋能”党建工作为旗帜,把发挥社会组织自身的专业优势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动其积极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党委、纪委对于不正之风要敢于将工作案例涉及的问题提交相关部门,以党的纪律进行遏制,为基层社会工作提供力量支持和动力源泉;注重以党建工作整合社会资源,把握体制内外互联互通的工作方法,最大化实现社会力量的整合和资源力量的有效释放。

同时,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思路。社会治理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下的社会主体共同治理,治理方式从过去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转向多方良性互动,更多主体在党的领导下,以更加多样的方式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从而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党委领导是前提,政府负责是关键,民主协商是机制,社会协同是手段,公众参与是主体,法治保障是基础,科技支撑是条件。多方参与,齐心协力,充分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和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创造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北京“生态人文街区、社区、商铺、景区”等社会治理样本,推动形成基层生态人文社会治理示范效应。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为指引,引入系统工程的思路,构建基层生态人文社会治理模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直通基层,在基层社区设立“生态、和谐、人文、首善、宜居”样板,形成示范带头引领的社会效应。

在工作中,要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为契机,积极探索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特别是在生态意识、人文环境、和谐宜居等方面夯实基层薄弱环节,打破传统体制机制藩篱,把“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基层治理相结合,广泛推广生态人文社会治理样板,支持推动生态人文示范在基层“百花齐放”。

在创建“生态人文社会环境示范样板”过程中,可引入第三方社会评估机制,对街道办、居委会、社区物业公司等各方发挥的成效和作用,实行群众打分机制,由政府给予奖励或激励措施,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热情,有效推动基层社区“自治、自建、共享”体系的形成;进一步公开政府信息,畅通查询质询渠道,树立法治化基层社会治理的威信。值得注意的是,在基层创建生态人文社会治理样板工作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善于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有效发挥社会治理的效能和作用,从而推动生态人文社会治理样板示范在基层的实现。

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资源平台的运作能力和社会服务管理专业化优势。作为多元共治的重要主体,群众自治性组织和专业性组织在社会基层治理实践中,发挥出越来越多的积极作用。

由政府出台政策引导并鼓励社会组织开发、对接或运营生态环境维护、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人文质量打造等专业服务事务,为基层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服务。引入社会组织力量在基层开展工作,一是有利于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对生态人文社会环境问题早预防、早发现,以及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专业预案处置,以社会力量的专业能力、广泛资源和上引下连优势,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二是有利于对基层工作实现更加全面的监督,通过社会组织参与基层工作过程中的调研问题及反馈,有助于纪检监察部门及时加以指导,避免基层人员固化和利益固化,打破藩篱,杜绝基层出现“无事不作为,遇事乱作为”现象,也有利于打造好、培育好基层的干部队伍;三是有利于发挥社会组织第三方视角作用,以他们的专业能力更好地解析国家政策及措施,避免政策在基层执行中出现“变形、走样”,有效化解或减少基层因为信息不对称、理解不到位等原因出现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四是有利于以社会组织为平台,引入经济、人文、环境、法律、爱心、中介等专业志愿者到基层实践,特别是结合党员回社区报到等举措,在基层实现对口志愿工作,从而发挥出各自的专业优势;五是有利于通过社会组织直通基层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工作的按需定制方法。

不断提升首都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我们要不断创新理念和方法,贯彻“一街道一策”“一社区一策”的针对性思路,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基层治理的品牌项目建设,激发社会参与活力,形成新时代首都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为构建高质量的生态人文社会环境,不断提高首都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钱学森.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军洋,北京市国际生态经济协会专职副会长、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研究员;李君如,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央和国家机关侨联主席)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