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京彩好评:“硬核”措施防疫情、促就业、保民生

【地评线】京彩好评:“硬核”措施防疫情、促就业、保民生

就业是最大的民心工程。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是有效应对疫情的关键之举。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在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积极有序推进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急需以更大的力度实施好就业政策,多措并举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短缺的燃眉之急,有效解决就业难、招工难的“两难”问题,切实做到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不误、双促进、双胜利”,确保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当前,迫切需要紧盯“就业”这个关键,下大气力,出真功夫,采取“硬核”措施。

围绕复工复产这条主线,着力在保障企业用工需求上下功夫。企业复工复产是有效应对疫情的基础和保障,保障企业用工需求是关键。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的情况下,急需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加快推进企业复工复产。首先,要建立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一对一”用工保障制度,形成快速响应机制。聚焦涉及疫情防控、关乎国计民生、上下游产业链的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建立用工困难问题快速响应机制,在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实行“一业一策、一企一案”,有针对性地提供订单式、个性化用工服务。其次,要扩大线上招聘,打造“互联网+”就业服务新模式。鼓励和组织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大线上招聘力度,采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开展视频招聘、远程面试等“不见面”招工,深入实施“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线上春风行动,让线上招聘更灵活,线下挖潜更给力。最后,要组织劳动者安全有序返岗复工,实现复工、就业“齐头并进”。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组织点对点的定制化运输服务,畅通“用工”通道,进行“一站式”送达,确保员工来得了、来得安全、干得好。积极帮助企业广泛收集、发布本地用工和求职信息,挖掘当地产业园和服务业带动就业,开发一批就业岗位,鼓励企业“就地取材”,吸纳当地求职人员,盘活用好当地人才资源。同时引导员工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复工率、就业率“双提高”。

用好“援企纾困”组合招数,着力在帮助企业渡难关稳岗位上下功夫。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帮企业所需是当务之急。要真正做到援企纾困,稳住千家万户的“饭碗”,各地要全力做好“加减法”。“加”就是加大稳岗返还力度。疫情防控期间,对经营困难、恢复有望企业的稳岗返还政策有效期应适当延长,并提升返还比例,让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提振生产信心。同时,加快全程网办,主动上门服务,确保符合条件企业的稳岗返还资金及时返还到位,为企业生产注入源头活水,支援企业尽快复产。“减”就是减轻企业负担。一是降低社保成本,减少企业支付。对受疫情影响暂时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可缓缴社会保险费。二是创造良好环境,减轻企业负担。千方百计稳定劳动关系是当务之急,对受疫情冲击较大,遭受重大直接损失的企业,经申请,可适当减免或者缓缴相关费用,真正减出活力、减出效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紧盯“亟待就业”特殊群体,着力在确保就业局势稳定上下功夫。保就业就是保民生、保稳定。当前,应当格外重视“亟待就业”群体,分类研判,精准施策,确保人尽其才、各就所需。首先,要有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组织开展“线上有招”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推行就业手续“秒办”“简办”等快服务,组织高校联盟集中招聘、校企地三方就业协作招聘,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快车道”。要扩大选调生、“三支一扶”、应征入伍等规模,扩招一批乡村教师、医生、社会工作者充实基层一线,扩大就业覆盖面。其次,要扎实稳定农民工就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这是推进“三农”发展的有效举措。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乡村振兴,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合理引导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劳务输出组织等市场主体开展“农民工输送”服务,广泛为社会提供劳动力服务和支持。同时,加大农民工工资给付保障监管力度,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发放,让农民工劳有所获、劳有所得,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最后,要积极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完善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制度,加强对零就业家庭开展就业援助。同时要稳定贫困劳动力就业,确保疫情防控期间,这部分特殊群体稳就业、不失业、不返贫。

抓实“能力提升”这个关键,着力在加强技能职业教育培训上下功夫。人才是第一资源,劳动技能和水平是人才竞争的第一要素。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水平,必须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首先,全面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要聚焦就业重点群体、特色产业岗位、市场急需工种,深入开展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更多劳动者参加培训。各地尤其要搞好自培自用式“专业班”,支持各类企业和院校合作建设职工培训中心、企业大学和继续教育基地。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互联网+职业培训”网络平台,引导参训人员灵活解决工学矛盾,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参加线上培训。其次,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要鼓励和支持举办省级职业技能大赛等重点赛事,遴选建设一批省级企业技能名师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活动,提升以干代训的效果。各地应因地制宜,编制好紧缺人才目录,有针对性地开展紧缺技师培养,突出练兵特色,打造培训品牌,做大培训影响。最后,大力发展实习实训基地。要坚持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并重、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并行的原则,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完善专业布局动态调整机制,健全人力资源统计、市场预测、供求信息发布制度,持续调整优化技能人才培养结构,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面对疫情防控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按照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方式,加快发展职业实训,提升人才技能水平。

激活“创业创新”内生动力,着力在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上下功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和制胜之招,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迫切需要下好创业创新先手棋。首先,要把返乡回乡创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等紧密结合。在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回乡创业,带动创新、促进就业。要加快返乡创业园、创业创新孵化基地等多形式的创业创新平台建设,更好地提供低成本、多要素、便利化创业创新服务。其次,大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返乡创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各金融机构要拿出切实可行的优惠举措,保障和支持返乡创业。同时,要积极创新贷款担保机制,让各类创业企业和人员感受到贷款“不再难”,切实解决创业资金不足的“卡脖子”难题。对于有效助力疫情防控的创业企业,要及时给予创业补贴;对创新能力强、带动就业能力强、推动发展动力足的企业,要加大奖补力度,为激活内生动力注入活力。其次,要全方位实施创业引领计划。通过培育发展一批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做大产业群、拉长产业链、扩大产业面、提升产业值,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互促”,融合发展。同时各类孵化基地要为实施创业创新活动的中小企业减免租金,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社会大环境,确保创业引领计划落地落实,收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实现疫情防控和创业发展“双胜利”。

盯好“形势变化”发展动态,着力在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上下功夫。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稳则民心稳,民心稳则社会安。随着疫情防控时间的拉长和形势变化,正确面对和科学研判形势,及时有效应对规模性失业就成为新的着眼点和发力点。一是要及时有效加强就业形势监测预警。在有序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的过程中,要密切跟踪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用工影响,尤其要对规模以上企业、重大项目和重点行业涉及企业的用工情况监测。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手段,加强移动通信、交通运输、社保缴纳、招聘求职、网上采购等大数据比对分析,全方位、多视角开展重点区域、重点群体、重点行业、重点时段就业监测,及时发布失业预警信息和防范风险等级。二是要不遗余力妥善处置失业风险。加快健全完善失业风险分级响应预案和处置措施,推动企业、政府、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多向联动,建立就业岗位信息收集发布制度,规范企业减员裁员行为,防止企业职工大规模失业,有效指导企业及时科学应对,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三是要千方百计稳定和谐劳动关系。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协商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在岗培训、远程办公等方式,稳定劳动关系和工作岗位,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确保岗位不丢、就业不乱、生产不停、发展不断。同时,要加大监督和惩处力度,依法查处企业用工违法行为,多元化解劳动争议,确保社会稳定。(责编:张慕琪;校对:赵一頔)

作者单位: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赵一頔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