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社工!社工!东城社工

【2020-04】社工!社工!东城社工

——一群普通人的高光时刻

我们永远在一起 为祖国加油助力

再多的病毒 无法阻挡爱传递

只要我们在一起 平凡也能了不起

我守护着你 风里雨里

……

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一曲名为《我们在一起》的公益歌曲“刷爆”朋友圈,点击量近千万人次。歌曲的主人公是一群平凡的普通人——北京市东城区的社区工作者。平日里,他们默默无闻地守护着我们的家园,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疫情来临,他们逆行的背影、成于平时显于危时的能力和水平、及时有效又充满人情味的做法,感动、感染了越来越多的居民。

抗“疫”是一场战争,也是一次大考,考验着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在这次大考中,东城社工交上优异答卷。他们是我们身边的平凡英雄!

长情的告白

2月7日,元宵节的前一天。晚上9点多,东花市街道南里社区副书记李增光还在社区忙碌着。这时,她尚在读小学的儿子打来电话:“妈妈,您能给我订个明儿早上的闹钟吗?我想跟您见一面。”李增光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可疫情当前,她只有牺牲陪伴孩子的时间才能尽最大可能守护共同家园。流着眼泪,李增光在朋友圈里写下这样一句话:你所谓无聊的家,正是很多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人回不去的远方!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庚子春节的祥和,早出晚归是他们几十天以来的工作常态。在危急时刻,他们为千万个家庭坚守在岗位上,没有办法陪伴家人。他们天天宣传少出门,自己却每天出门。一次次逆行表达着他们对家园的热爱,虽不甜蜜,却最长情。

今年50岁的李德青,是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区的书记兼主任,她和19名同事从除夕至今,一直忙碌在社区疫情防控第一线,全力以赴、不怕繁难。每天一家一户排查、走访、宣传,回到办公室继续开会总结,想办法解决问题,忙碌到来不及吃饭,疲惫却不舍得休息……这是东城社工再平常不过的日常。

东花市街道南里社区是东城区最大的社区。20多名社工要负责4100户居民、1万余人的安全。大年三十,为确保居民安全,南里社区决定把社区隔离成6个小院实行封闭式管理。阖家团圆的除夕夜,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年夜饭,南里社区的社工们却在连夜制作出入证。第二天一早,7000张出入证陆续发到居民手上。由于居民人数众多,单是摸排居民离京、返京情况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常住居民还好说,有些租户一时无法联系上。53岁的社区书记杨立新就带着社工在灯火初上时,循着窗口的灯光判断这些租户是否已返京,发现亮灯第一时间入户,为出租房的排查工作清除死角。一晚上转下来,虽是滴水成冰的寒冬,他们也经常是满头大汗。居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追光者”。

几个月下来,社工们有了不少新名字:逆行者、追光者、守望者、跑腿侠、翻译官、粉刷匠……被隔离家庭买菜不方便,他们就送菜送生活用品上门,需要什么菜,只要开个清单,他们都尽力满足;安定门街道有两名返京的外籍人士,曾留学8年的社工姚远就成为他们的“翻译官”;居民们理发成了难题,海运仓社区就把会议室临时变成理发场地,社工姚红艳“错峰”为辖区居民义务理发。居民们需要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居民们记住了他们共同的名字——东城社工。

居民纷纷在微信群、APP上发帖为社工点赞;小朋友写加油信,为废寝忘食、深夜回家的社工爸爸鼓劲儿;党员们捐的口罩、纸巾堆成小山;热心居民将自制的酒精消毒用具送到居委会,叮嘱社工一定要做好防护;还有的居民把茶叶蛋、草莓、牛奶送到值班岗,他们说,社工太辛苦了,真让人心疼。

前永康社区社工戴泓在日记中写道:“2月21日,连续几天的封闭社区和守岗坚守,加上不断地入户排查外来人员,真心疲惫。中午看到倒班回到社区的同事饭没吃完,就歪在桌子旁、椅子上‘贪婪’地呼呼起来,这一刻真的有些心疼。但是没有一个人计较自己的付出,空前一致地服从安排,真心地感动!这就是平凡的模范,我们都是好样的。”这句话,道出了东城社工的心声。

细致的守护

被按下“暂停键”的人们宅在家里为抗击疫情作贡献。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而东城区社工的任务尤为艰巨。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东城区,是北京市开发强度最高的完全城市化地区。辖区面积41.8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9万人/平方公里,远高于2018年北京市1.3万人/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密度。东城区还分布着大量胡同,相对于有院墙和大门的小区,平房区的防疫难度更大。东城区3500余名社区工作者、2100多名机关干部,广泛动员组织群众,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守卫着79.4万东城居民的健康。

要想“守好大门”首先得清楚“大门”里面有多少人、什么人。底数清才能问题明、措施准。尤其是这次疫情,社区有多少住户、谁近期去过湖北、密接者有哪些……一个数据就有可能影响成百上千人。对于广大社区而言,抗“疫”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数据战。在这一点上,东城社工平时的积累在“战时”得以集中显现,表现出较高的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交道口街道社工田占莉被称为福祥社区里的“人工智能”,她对居民情况的了解甚至超过了一些居民本人。一天,一个姓潘的小伙子来到福祥社区的工作台,想帮母亲办一张出入证。由于不常住这里,小潘记错了自家门牌号,说住在福祥5号。田占莉立刻说:“你家应该是福祥7号吧,你妈妈还有个妹妹……”小潘惊讶于一个社工能把工作做得如此细致,连连点头称是。

“我们社区有户籍居民2600户,常住居民2100户、43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有1300多人,100岁以上有2人,残疾人有……”前永康社区党委书记朱践明也对辖区情况了如指掌。社区的17名社工也一样,“哪门哪户住了谁”心里跟明镜似的。能做到这一点,除了他们天天与居民们打交道外,还要归功于人手一本的民情日记。每位社工负责的片区,大到所包片区的简图、胡同及门牌号,小到每户每个人情况、何时出京返京、居家观察户每天体温如何等都在民情日记上记得清清楚楚。

这样的民情日记不是应对疫情大考的仓促之举,而是传承了15年的为民实招。2005年初,北新桥街道九道湾社区党委、居委会在工作日记的基础上推出民情日记,并于当年11月在全辖区推广。自那时起,前永康社区的社工们就开始用腿丈量社区、用笔记录民情、用心解决民生。15年来,社工换了一茬又一茬,记录民情日记的传统却从来没断过。

东城区还是网格化管理的发源地。2004年,东城区率先应用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建立了以“人、地、物、事、情、组织和房”为核心的7大类、32小类、170项信息、2043项指标的基础信息数据库,管理更加精细化,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水平。由此带来的细致管理和翔实数据为东城社工战“疫”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正如东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铁峰所说:“战时能力体现在平时。如果心中无数,就会手忙脚乱。基础工作扎实了,战时才能稳扎稳打。”

温暖的陪伴

2月22日下午,家住崇东大街6号楼的新冠肺炎患者T女士治愈出院了。在激动之余,她又很不安,不知道邻居们看到她是否像见了洪水猛兽一般。心情复杂的T女士走到楼门口,映入眼帘的竟然是邻居们为了欢迎她回家而折的一只只千纸鹤,T女士的眼泪夺眶而出。随后,T女士把自己这些天的感动写在一封信里,她说:“都说患难见真情,我真的没有想到,在这个时候,是东花市的邻居们给了我家一样的温暖。”

1月22日,T女士自武汉回京。1月23日,社区居委会在电话排查中了解到T女士的情况,立即实施动态观测,要求T女士居家观察并与她签订了个人承诺书。自那天起,尽管T女士没有任何症状,社区居委会还是每天与她沟通情况。1月29日,T女士感到不适,主动到医院检查,第二天确诊。当时,北京市已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随着全国确诊人数的不断攀高,人们普遍陷入焦虑和不安之中,一墙之隔的邻居如果感染上新冠病毒就犹如在自家门口安装了定时炸弹。此时如果不能做到信息公开透明,谣言和恐惧传播得一定比病毒还快。随即,东花市街道北里西区社区居委会发布了一则关于T女士感染新冠肺炎的温馨提示,2月5日再发布一则。两则温馨提示详细介绍了T女士发病时间、病情、密接人员及社区采取的措施。原本处于“风暴”中心的北里西区居民,因社区这两则提示及时、详细、温馨的发布迅速平静下来。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众口难调。尤其是面对疫情的考验,能把工作做到居民心里、让居民满意,不是仅仅靠无私奉献、24小时无休就能实现的。疫情不仅考验着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更是对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一次大考,需要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

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威胁,人们对疫情有恐慌,迫切希望了解信息以便对所处环境作出判断,属于正常的应激反应。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是避免恐慌、减少谣言、稳定社会情绪的最好方式。

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说:“防控严格落实,病毒必须隔离,但人心不能疏离。”出现确诊病例后,东花市街道及时回应居民关切,以温馨提示的方式在街道、社区微信公众号上主动发布信息,既说明了患者情况又没有公布她的具体住址和联系方式。

在信息公开方面,东花市街道不仅做到及时、准确,更有人文关怀,既兼顾了居民知情权,又保护了患者隐私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少居民致电社区,肯定了社区管控到位、处置得当、发布及时。他们的做法还受到了中国社科院近代所历史学家雷颐的表扬:“这两则温馨提示写得真好。情况说明清晰仔细,又有人情味。了解情况,才能消除恐慌。”不少地区纷纷“抄作业”,东花市街道的温馨提示成为大家发布信息的范本。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