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首都文化治理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2020-05】首都文化治理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0)05-0062-04

北京作为首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和使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及《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北京要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到2050年成为弘扬中华文明和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文脉标志。2019年9月19日,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北京正在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之城,并朝着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脉标志阔步迈进。2019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出台,明确了首都文化治理的任务和职责。

探索首都文化治理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北京14个区分区规划及亦庄新城规划已发布实施,老城整体保护规划、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初步形成首都文化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进一步优化提升首都文化功能的制度安排,构建有效首都文化治理体系是首都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从四个层次、两大重点区域、三条文化带、九个方面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首都文化资源丰富、主体多样的特征需要以首都文化治理赋权、下沉、增效。在“都”与“城”的关系中,突出“都”的发展,需要在部市会商、院市合作基础上,形成中央和市、区协同机制,提升首都功能。《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指出,全市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旗舰媒体和骨干文化企业尚未形成,体现首都水准和北京特色的文化精品力作还不够多,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效能发挥还不充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还不够强。解决首都文化供给质量的根本性问题,破解区域文化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不畅通的关键性问题,需要结合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提升首都文化治理体系。

世界级城市文化治理的逻辑与经验

实现全国文化中心文化治理体系的有序推进,一方面要树立与具有文化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进行对标的意识。借鉴世界级城市治理模式的前提是世界级城市与北京之间具有可比性。在人口大于200万的首都中选取公认的世界文化都市,如伦敦、巴黎进行综合指标比较;在人口大于200万的首都中选取单项指标突出的文化城市,如东京等;参照《世界城市文化报告》《全球城市文化指数》等发布的排名,选取国内外具有首都功能和突出文化治理经验的文化城市,如京都和国内的上海、深圳等城市对标。另一方面在梳理北京文化政策和文化资源基础上,以文化中心核心指标维度推动文化治理体系建设,把文化中心建设融入到全国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之中产生首都治理的化合反应。如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提出的文化发展周期等系列框架,提取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指标,建立价值稳定能体现与指导大国首都实际的文化治理模式。其中,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指标体系以世界级城市为参照,以能力建设为发力点,确定了以文化资源力、文化创新力、文化传播力、文化涵育力、文化凝聚力为核心指标的评估体系。

文化资源力以文化遗产资源与文化设施资源为核心,前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者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社会化文化设施。巴黎作为世界级城市,巴黎都市圈规划在四个时期完善空间布局及遗产资源保护。1932年首次通过法律提出打破行政区域壁垒设立巴黎地区;1956年通过《巴黎地区国土开发计划》推进郊区化;1960年通过《巴黎地区整治规划管理纲要》疏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并发展多中心城市结构;1994年通过《巴黎大区总体规划》,确定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建设大巴黎地区为世界一流大都市。伦敦市政府在20世纪末把城市设计作为制定城市战略、解决城市问题的抓手,通过PPP等方式来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和人文体验。在2000年到2016年推行“100个公共空间计划”“伦敦优秀户外空间计划”等城市战略,渐进式提高伦敦公共文化空间供给,增建口袋公园,激活闲置空间;2009年伦敦交通局推出“更美街道计划”,强调街道作为空间的功能性和艺术性。

文化创新力以顶层设计及机制建设赋能首都文化人才、资本、区域等要素配置。伦敦文化区借鉴欧洲每年评选的“欧洲文化之都”,以伦敦行政区划为基础,评选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多元文化融合等特点的文化区。伦敦市政府审查和修正阻碍文化发展的政策法规,先后制定《文化大都市:市长文化战略的优先责任2009—2012》《通过文化塑造伦敦的公共场所》和《文化大都市2014:市长文化战略的成就与前瞻》,促进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伦敦市政府设立“推广伦敦委员会(Promote London Council)”等协作机制推动伦敦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在税收减免政策方面巴黎和伦敦等针对文化慈善组织个人或公司施行税收减免政策。莫斯科采用国有历史建筑物租赁服务的资产运维,阿姆斯特丹观众定制或订阅艺术活动的商业运营,都是政府在文化领域通过资金创新方式探索文化治理的模式。

文化传播力主要包括城市文化品牌与核心文化产品,前者包括重大文化活动与传播媒介平台,后者包括文化符号产品与文化内容产品。上海通过提升重大节展国际排名,探索推动上海国际电影节综合影响力进入国际A类电影节前三位;京都的织布、染布、陶器等产业的创意化都在城市旅游和精神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形成独特的匠人精神和城市精神。

文化涵育力主要分为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与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前者以政府为主体,包括文化内容服务供给与文化服务机制创新;后者以群众为主体,包括综合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模范。2012年深圳成立深圳市阅读联合会并发展阅读骨干带动一百多个阅读组织。深圳全民阅读的相关条例中,提出邀请国内外学术界、新闻出版界知名专家学者参加指导和引领,形成阅读推广智囊团,发挥专家学者组织策划、阅读指导、价值引领的作用,推动市民综合文化素养提升。

文化凝聚力是在文化的资源力、创新力、传播力、涵育力基础上形成的向上、向善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其内核是核心价值观融入首都文化治理。外在表征为文化消费动能与文化包容特性,前者包括国内文化旅游与国际文化旅游,后者包括文化多样性与国际营商环境。

文化治理:从全国文化中心向世界文化名城迈进

优化公共空间布局,凸显文脉核心价值。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过程中,北京公共空间文化资源存在存量资源利用不足、服务利用率低、可达性及连续性差等问题。因此,要细化公共空间布局,完善首都文化空间治理。优化首都功能核心区公共空间,提升首都功能核心区公共空间品质和国际化程度。在整体保护、整体协调及文脉传承基础上,优化政务环境及文化场所服务功能。区分街道特点与功能,激活街道空间文化。北京在按照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历史街区街道、综合性街道分类精细化管控引导基础上,形成各具差异化特色的街道示范区。依托胡同街巷,整合串联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主题鲜明的精品探访线路和文化探访线路体系,系统串接与生动展示散布各处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化文化探访线路的空间营造与步行体验,吸引公众探寻历史,带动更多文物开放展示,激活历史文化遗产展示活力。北京新的空间地带如各类口袋公园,可以培育成为街道客厅组织文化活动,发挥公共文化功能、公共交往功能,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

探索“首都文化区”机制,创新文化治理体系。“首都文化区”以北京行政区划为基础,根据首都功能核心区、功能拓展区、生态涵养区分类,统筹3条文化带等,可每年评选出3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多元文化融合等特点的“首都文化区”,3个区域结对协作探索文化治理的国际经验。在新总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要求等各区功能定位和发展路线的基础上,整合各区、各级、各类文化政策,针对影响和制约区域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及突出问题,推出专项政策举措,解决区域文化服务不平衡、不充分及“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以机制创新,形成北京特色文化驱动模式。创新政策实施方式,提升文化管理体制效能。以项目调度及综合协调的方式上下协调部市,横向协调市区各部门,统筹资源,实现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衔接央地、市区等不同层级协同政策,以首都文化特色的配套支持政策,释放中央、市、区三级文化政策支撑体系及文化资源效能。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精治、共治、法治。以“首都文化区”机制建设,探索金融工具、商业运营、资产运维等文化资金筹措方式,形成补充文化事业公益性文化基金的决策机制。

活化首都文化内容,增强文化故事化传播。传播能力决定着文化的话语权,文化传播力的核心是构建首都文化价值体系。北京在精心保护好“中华文明的金名片”方面已很明确,在如何保护利用、怎样更好传播上需要系统性思考和设计。首都文化发展要重视融合景观文本。积蓄和编辑北京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并有效利用北京文化档案的传播功能。文化遗产等景观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呈现需要依靠故事化的文本,以文化故事传达古都文化记忆、老北京乡愁,传承京味文化,彰显古都风韵。提升故事传播的可视化、场景化水平,生动讲述北京故事。通过历史景观故事、文字标识、数字影像等多种手段传播历史地标的场所感,以故事化、场景化传播激活文物、历史建筑的公共文化属性及社会价值。通过历史寻踪、文化探访的特色文化体验,建立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体制机制,创新文化资源创意产品开发机制,传播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让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激活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教育功能。北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管理服务标准及公共文化管理和运行机制、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有待进一步激活,北京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教育效能、国际文化交往功能有待提升。激活公共文化设施的教育与技能培训功能。在中小学生实践体验“一十百千工程”基础上,细化公共博物馆、图书馆等针对青少年的公共文化学习计划,组织专门的青少年文化培训活动,建立博物馆等公共教育活动机制,提升青年和儿童文化素养、美育能力。如卢浮宫建有集参观、讲解、动手体验的“艺术车间”作为专门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场所,全法国的中小学教师可免费在卢浮宫接受三天至一周的艺术史培训。鼓励公共文化机构、组织和企业与学校合作为青少年提供学习研讨、实习机会,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明确公共文化设施的国际服务项目、服务类别、服务对象、质量标准等要素。如在公共文化设施数字端、场景端建设上,区分免费与公益文化服务,提升国际文化服务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促进城市文化融合,提升北京国际化水准。北京形成较为成熟的首都精神文明品牌、志愿服务体系,在文化凝聚力的外在表征方面,要提升城市国际形象、弘扬城市精神。依托《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提升2022年北京冬奥会遗址公园区首钢园内的冬奥广场片区、首钢工业遗址公园片区文化特色,创造文化遗产,形成北京复兴新地标。细化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激活冬奥精品旅游文化线路,对内提高文化旅游等吸引力。以中国冰雪大会、冰雪产业论坛、沸雪世界杯、冬博会等活动赛事及平台,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平台中体现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加大对外吸引力,提升北京全球旅游城市排名和全球商务区排名,改善国际营商环境印象,对外增强北京国际文化综合辐射力,提升首都国际化水平。依托冬奥会文化理念,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完善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和社会包容精神,提升公众“尊重与平等”的助残意识,转化为居民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人文情怀和文化气质,提升社会文明及包容度,实现文化凝聚及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北京市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N].北京日报,2019-12-09.

[2]金元浦,王林生.北京世界城市与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研究综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2(10).

[3]李建平.“三个文化带”与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7(10).

[4]郭万超.北京加快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7(12).

(作者简介: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