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要敢消费能消费会消费

关键要敢消费能消费会消费

为促进复工复产复市,既要扩大开放,稳定外部需求,更要瞄准对内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更多的经济增长点。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目标,最终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增强中国经济对抗外部风险的韧性。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近几个月以来,中央多次释放扩大内需的信号。

3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5月22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可见,扩大内需战略已成为政策共识。

扩大内需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这一战略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福祉需要,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完美融合。从一定意义上说,扩大内需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过程。

扩大内需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扩大内需不是排斥外需;相反,依然要着力稳定乃至促进外需发展。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体现了对经济全球化的坚持和深化。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必然是国内、国际市场的深度接轨过程。

扩大内需是强化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9亿劳动力、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中大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内需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反映了对本国经济主导作用的清醒认识,反映了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理念。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必然是增强经济自主发展能力的过程。

落实两个方面的举措

从民众福祉、市场化改革和自我发展能力角度来看,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需要落实以下两个方面的举措:

一方面,以人民美好生活为导向,构建完善消费支出体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构建消费支出体系的角度来看,关键要使人民群众敢消费、能消费、会消费。这是扩大内需的根本所在。

保民生,使人民群众“敢消费”。要重视基本医疗、大病医疗和教育救济,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织牢民生安全网“网底”。

在城镇,要重视满足中低收入者和困难群众的多层次住房需求。在农村,精准扶贫政策要持续发力,解决最基本的“吃、穿、住”问题。没有了后顾之忧,人民群众才敢于消费。

促就业,使人民群众“能消费”。劳动收入是居民消费的主要收入来源。要合理调整GDP增长偏向,重视稳定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促进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要强化对中小企业减税降费,合理放松管制,使之不断发展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引导农民工、城镇居民、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强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缓解结构性失业,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

搞创新,使人民群众“会消费”。要鼓励商品流通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提高商品流通效率。研究显示,发展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信息消费、时尚消费等,有助于促进商品流通现代化、信息化。这是实现产销对接的重要手段。要以商业模式创新打通国民消费的“最后一公里”,使人民群众的消费方式多样化。

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大消费池。决定民众消费的收入,既包括劳动收入,也包括财产性的要素收入。

要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信贷资金市场化配置,增加人民群众的利息收入;要促进国有土地和农村土地“同地同权”,加快农村建设用地、宅基地和承包土地资本化流转,增加广大农民的非劳动收入,等等。

另一方面,坚持市场机会均等原则,构建完善投资支出体系。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日臻完善,但市场主体在不同经济领域的市场机会仍存在不均等情况。通过放开市场准入限制,搞活民营经济,提升国有资产竞争力,不仅可以促进国内、国际市场接轨,还可以有效增加投资需求。

要简化工商登记,服务万众创业。落实“一网通办”,简化登记手续;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大幅降低注册资本限制,让更多立志创业者摆脱资本短缺困境。

要放宽市场准入,刺激民间投资。在传统的自然垄断行业应尽快制定细则,鼓励民营主体进入,可在海南等地先行先试。对部分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可建立民营主体受托经营制度,以民营企业合理注资为条件,以保障国有资本回报率为前提,妥善解决国企职工就业问题。

此外,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离不开核心技术和优质人力资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快速提高。但是,由于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市场主体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依然面临不小的困难。在诸多重要的生产领域,我们依然缺乏核心技术储备,人才储备也有所不足。

在此情形下,可抓住新基建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大建设投资力度。同时,优化教育支出,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尤其要加大科研支出和刺激力度,确保科研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智造”奠定坚实的人才储备基础。

(作者为上海商学院商务经济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