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冬虎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一、北京城的变迁过程
北京城的变迁过程大致为:从先秦的蓟城开始,到汉唐的幽州,再到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直至今天的首都北京。
(中间的红线为现在的长安街)
(一)辽南京、金中都
如上图左下部分所示,蓝色圈部分是辽南京的大致范围。浅绿色虚线是金中都的范围。我们普遍认为,金中都是在辽南京的基础上向东、西、南三个方向有所扩展。实际上,根据考古专家的研究,北边的城墙也向北移动了约一百米的距离。金中都在幽州的基础上,扩展成了接近四方形的城市轮廓。
(二)元大都
元大都是以金中都的大明宫为中心修建的都城。
(三)明北京城
明朝时,当徐达率领军队占领元大都后,把它改为了北平府。因为在朱元璋和建文帝时期的都城是南京,所以元大都已经失去了作为首都的地位,因此元大都的北城墙向南缩了五里。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军事防守的必要,但根据对史料的解读,我个人认为这是遵从了古代的礼治。当时任何一个城市的规模都不应该超过首都城市。北平府的城墙向南缩了五里后,剩下的一圈城垣长度恰恰比当时的南京少一点。
永乐四年,永乐皇帝决定迁都后,于次年开始营建北京,永乐十七年完工。在营建北京的过程当中人们发现,如果按照北平府的规模去进行城市布局,则南边的空间太过狭窄,于是把南城墙向南移动了二里,也就是北边缩进了五里,南边往前拓展了二里。
如图中所示,明朝嘉靖九年至三十一年,明北京城的南郊人口和建筑已经非常密集,于是嘉靖三十二年开始修筑北京的外城。原本是准备用外墙把内城圈起来,但由于当时的军事形势比较紧张,财政方面也有问题,所以最后只是把南边人多的部分包了起来。
(四)清北京
清朝的北京完全继承了明北京的基本结构,内城只许八旗官兵和家眷居住。
北京城墙变迁的过程从城市轮廓来看,由“口字形”逐渐变为了“凸字形”。
具体来看:
上图为辽南京城图,修建了皇城,以备契丹皇帝巡视时居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