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京彩好评:讲好“北京故事”:探索思政课的“源”“术”“效”

【地评线】京彩好评:讲好“北京故事”:探索思政课的“源”“术”“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让思政课有温度、内容有亲和力,用讲故事的方式能很好地传递情感,可以让高校的思政课堂变得立体生动起来。北京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是都城文化领域的集大成者。如长城文化带、运河文化带和西山文化带,以及北京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立足“北京故事”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结合,探索思政课的“源”“术”“效”,从而有力地回答讲什么、怎么讲、讲的效果如何几个问题,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并形成生动实践。

一、讲好“北京故事”:挖掘思政课的素材之“源”

讲好“北京故事”,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必须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挖掘、收集、整理“北京故事”,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源泉。这是讲好“北京故事”,把最具北京味道的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们对思政课上讲什么的一种探索。

挖掘整理北京七十多年的壮丽故事。北京七十多年来的发展成就可以折射出新中国七十多年的光辉历程,挖掘北京七十多年中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故事,能够为思政课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之“源”。通过挖掘这些“北京故事”,从而让学生体会故事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通过故事达到理解、领悟教材观点的内涵及意义,通过故事加深对理论内容的融会贯通。

挖掘整理北京红色文化故事。如何让大学生增强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讲好北京的红色文化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和渠道。深度挖掘好北京红色文化的素材之“源”,整理成红色文化故事,让这些故事在思政课课堂上实现红色资源的价值转化,既可以让学生铭记历史,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道德。

挖掘整理新时代北京实践故事。挖掘整理新时代“北京故事”的素材之“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上的实践,对于大学生了解北京,拓展认知视野,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亲和力起到促进作用,还可以让学生增强对祖国的自豪感、认同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弘扬者和积极践行者。

二、讲好“北京故事”:探寻思政课的教学之“术”

讲好“北京故事”,探索思政课的教学之“术”,主要是解决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怎么讲”的问题。如何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爱上思政课,可以通过生动、有趣、鲜活又感人肺腑的故事来诠释道理、传播思想文化、表达思想情感。

讲好“北京故事”融入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探索专题式教学之“术”。思政课专题化教学并不是脱离教材大纲另搞一套,而是以教材体系为基础,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把核心内容和教学要点提炼整合为若干专题,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教学、激活学生,用层层递进的严密逻辑透彻解读理论。在这些专题中,把有情怀、有温度的“北京故事”放在每一个专题的知识点中,以点带面,形成“北京故事”导入专题——问题链设计引发学生思考——回归专题得出结论的“北京故事”融入思政课的专题式教学,从而引发学生对“北京故事”与专题内容融合产生的现实发展的深层次思考。

讲好“北京故事”融入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探索体验式教学之“术”。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思政课教师“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要求,就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之“术”。创新“北京故事”+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在“北京故事”+体验式的教学中,通过研练式课堂、移动课堂、VR体验课堂、智慧课堂等让思政课“活”起来。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北京故事”去“看北京”“看变化”“看成就”,使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上的生动实践。通过这种教学之“术”,进一步推进“八个相统一”的思政课改革。

讲好“北京故事”融入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互动式教学之“术”。一堂课怎么上,关键看教师怎么带动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互动式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教育主体间采用对话、研讨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学习中介的互动,以及师生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学习机制,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北京故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一方面让老师和学生同备一堂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和雨课堂、学习通、云班课等各种教学软件作为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考问题的分析能力,实现“北京故事”进课堂、进头脑,从而进一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讲好“北京故事”:评价思政课的成果之“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把“北京故事”融入到思政课中,通过讲“北京故事”去评价一堂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关键看这个故事的“味”和“道”。以“味”“道”为本,去收获思政课的成果之“效”。

讲出“味”来,使思政课教学显成效。在思政课上,既然要讲故事,这个故事就一定要使学生想听爱听,听起来必须有味。如果把思政课比喻成一盘大餐,索然无趣的菜,摆得再好看也没什么味,授课效果也不会好。因此,要讲出“味”来,需要思政课老师们练好十八般武艺。一方面,需要老师的表达富有感染力,通过语气的轻缓、语速的快慢、语调的轻重来讲述好故事的情节,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再加上一些肢体动作,这样在讲的过程中才会带动学生的情绪,故事听起来才会津津有味。另一方面,还需要老师熟练操作多媒体,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图文并茂,娓娓道来。如北京抗疫故事、北京榜样故事、新时代北京实践故事等,这些鲜活故事中的主人公就发生在你我的身边,通过老师的生动讲述,既能引人入胜,又能发人深思。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就在这个“味”中体现出成效来。

悟出“道”来,使思政课教学显成效。故事不仅要好听,关键是听完之后要有所思、有所获。所谓悟“道”,就是通过听故事悟出故事背后的道理。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讲故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悟出故事背后的道理,让故事承载的思想价值去引领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曲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如讲授北京抗疫故事,让学生理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从而做到知行合一。评价一堂思政课是否有成效,就可以透过这些故事,去启发学生“悟道”,最终让学生“信道”,从而实现教学体系向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

本文系2019年度北京联合大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SK102019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