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林继富:中秋节的起源、传承与当代价值(5)

在中国神话里“西王母”是昆仑山神话体系中的重要神灵。在现实中,昆仑山在青海、西藏一带。那么,神话里的昆仑山是不是这个昆仑山呢?现在也有很多学者在讨论神话中的“昆仑山”在哪里。“西王母”是什么样子呢?《山海经》里有对“西王母”的记载,“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人面虎身”。这种记载显然是带有图腾的色彩。

“不死药”也好,“西王母”也好,这两个神话概念均被中国的道教所吸收。在道教体系里,有很多关于仙术的说法。从这方面可以推断《淮南子》里的神话故事,受到了道教的影响。

在神话里,嫦娥因为偷吃了后羿的药,飞上了月宫。中国人对月亮的想象比太阳还多。因为月亮给人们的感觉是诗情画意的,能激起人们文学创作的灵感,还能让人们在观月时触发情感共鸣。嫦娥在月宫里的生活很寂寞。李商隐有诗云:“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认为嫦娥到了月宫后是后悔的。因为她虽然吃了仙丹后成仙了,但在月宫的生活非常寂寞。人们对于嫦娥是同情的。“嫦娥奔月”的传说和中秋节相互映衬,相映成趣,让中秋节多了许多人文情怀,也让我们看到一位美丽女子的身影在月宫之中。

关于月亮还有“吴刚伐桂”的传说。相传吴刚受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但桂树随砍随合。天帝把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

《酉阳杂俎》是唐代段成式创作的笔记小说集。该书记载了我国许多神话故事,比如,世界上最早的“灰姑娘型”童话《叶限》,使中国经典童话的发表时间早出欧洲七八百年。因此,有人说《酉阳杂俎》里《叶限》的故事是“灰姑娘型”故事最早的源头。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吴刚伐桂”在《酉阳杂俎》中是这样记载的,“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段话的意思是,传说月中有一棵桂花树,还有蟾蜍。在记述奇异事情的书中写道,月亮上的桂树有五百丈高,树下有一个人一直在砍它,每一次刚砍下,树的创口就马上愈合了。这个人姓吴,名刚,是西河人,因为学习仙术时犯了罪,被贬谪,命令来砍树。

“吴刚伐桂”的传说也和道教有关系。其实,道教里还有很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吴刚伐桂”的传说为中秋节平添了许多的想象的成分。我记得在小时候,中秋节的晚上父母会指着月亮说,那里有一棵树。然后就会讲关于月亮的传说。

“月中兔”也是有关月亮的传说。《后汉书•天文》注引张衡《灵宪》云:“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鸟,象乌而有三趾。阳之类,其数奇。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阴之类,其数耦。”在这段里,作者把太阳看作阳精之宗,把月亮看作阴精之宗。他认为太阳上有像鸟一样的动物,这种鸟是三足鸟,他还认为月亮中有像兔子一类的动物。这个神话将日和阳、月和阴结合起来了。

月亮中有兔的传说在印度也有。所以有人考证月中有兔的传说与印度文化有关。但这不意味我们的文化来自于印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到过月球了,当我们看到真实的月球样貌时,会不会冲淡我们对月亮的那种美妙想象呢?我觉得不会。这是因为我们对月亮的想象已经融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了。

在当今社会,祭月习俗已经有所淡化了,但“赏月”和“玩月”的习俗却与古代很相似。《梦梁录》记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这段话里明确说了,中秋节这天晚上的月亮比平时的月亮明亮数倍。在这段话后面紧接着说,“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这里的“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说的就是赏月玩月的情景。

紧接着又说,“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圞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