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林继富:中秋节的起源、传承与当代价值(6)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古文所描写的情景是人们在八月十五这一天,整晚都在赏月玩月。

《燕京岁时记·中秋》记载,“京师之曰八月节者,即中秋也。”这句的意思是,京城的八月节就是中秋节。“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上述古文展现的也是中秋节的盛况,记录了燕京地区中秋节赏月、祭月的习俗。

再说说中秋节的月饼。北京的中秋节很有特点,《北京岁华记》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这段是说,在明代,中秋节有一种月饼,月饼上有符象,并且符上兔如人立。瓜果摆在厅堂祭祀月神,还会在饼面画上蟾蜍和玉兔。还有北京的兔儿爷也与中秋节有关。北京一带对月亮祭祀的习俗具有皇家特点。

《燕京岁时记》记载,“至供月日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这段话里说了,用月饼祭祀完月神后,可以把月饼吃掉。有的人把这种月饼留到除夕晚上吃,这种饼就被称为团圆饼。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里月饼与祭品有关,它源自于西域的胡饼。相传唐高宗某年中秋,有胡人为唐高宗献上了很好吃的一种饼。唐高宗觉得这种饼很漂亮,并与空中明月相似,就说“应将胡饼邀蟾蜍”,于是就把饼赏给群臣了,大臣们都觉得这个饼很好吃。此后,这种胡饼就在京城流传开来。每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大家边吃胡饼边赏月,后来就将胡饼改称为月饼了。

刚才在讨论中秋节起源的时候谈到了唐代。唐代的对外交流非常繁盛,当时有很多食物都与胡人有关,比如胡萝卜、芝麻(胡麻)。正是因为这些胡人来到华夏,带来了他们的食物、商品,还有文化。然后,他们又把中原文化带到西域各国,这就实现了文化的流通,并且让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此外,关于月饼的来历还有很多说法,在这里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对以上中秋节习俗和传说的梳理可知,这些中秋节的核心内容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中秋节,并且这些核心内容不是一个时代形成的,而是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逐渐融入中秋节文化体系里的。

所以,中秋节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中秋节的每个传统元素都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寄托。这些元素围绕着月亮进行创作、整合,并且这些元素都与时代生活相关,再加上各个元素之间的完美融合,最终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中秋节。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