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林继富:中秋节的起源、传承与当代价值

林继富本人

林继富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

点击观看高端论述

本期报告的题目是《中秋节的起源、传承与当代价值》。

2020年的中秋节是10月1号,与我们的国庆节是同一天。中秋节这个专属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和国家大典结合起来意义非凡,十分难得。

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秋节”“八月节”“团圆节”“女儿节”等。这些对中秋节不同的称呼,都有它们本身的意义。比如“秋节”,这个称呼显然与四季有关。“八月节”显然与时间月份有关。“团圆节”是从人伦价值层面去界定中秋节的。因为中秋的核心理念就是家人团圆。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会把中秋节称为“女儿节”,从节日的名字可看出,这个节日侧重点在女性。

从中秋节的不同称呼可知,在我国的传统节日的背后,蕴含的是一套老百姓的生活体系、文化体系和价值理念。

虽然中秋节有不同的称谓,但它却是中国人心目中,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因为中秋节恰好将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诗句都是以中秋的核心元素明月为主题,并且表达了作者期盼团圆的思想。可以想象,每到中秋夜晚,一轮圆圆的、亮亮的月亮高悬天空,家家户户在庭院里赏月、吃月饼、话家常、聊亲情。这种其乐融融,家庭和睦美满的意境是多么让人向往。

中秋节是中国人的“专属性”节日。清朝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曾经在《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中写道,“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节”。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过中秋节,只有中国人,只有华人才过中秋节。我觉得黄遵宪的理解是对的。因为只有中国人将圆月这一物理现象上升到了文化层面,形成了中国人的专属节日。

中秋节是让中国人魂牵梦萦的日子。即便到了今天,我国许多地方均在以属于自己的方式,对中秋节进行着建构。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