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石一枫:北京——文学与城市(2)

三、京味文学的特点

京派文学和京味文学之间的区别特别大。从京味文学来看,我认为从老舍到王朔,京味文学的风格基本上一直没怎么变,就是那么一种味道,就是那么一个腔调。但是京派文学中作家与作家之间的区别特别大,甚至大部分作家后来在读者的印象里已经和北京没有太大的关系了,比如今天再看沈从文、林徽因,很多人不会把他们当成京派文学作家,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这些人都曾经来过北京,而且曾在北京学习、工作、创作、教书。北京影响了这些知识分子,同时这些知识分子在北京的相聚以及他们创作的作品也推动北京逐渐成为一个文学之城。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在北京街头地摊上,通俗文学已经非常繁荣了,比如《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作品的出现。在对民国时期报纸的研究中,一类是大报纸,也就是政治新闻;还有一类是副刊或者小报。在对小报的研究中,有一个门类是研究当时的连载小说,包括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的作者基本都叫楼主,其中最著名的楼主是还珠楼主。由此可见,北京的文学繁荣,不仅有林徽因、刘半农等作家,同时也有小报、地摊书等通俗文学。

作家邓友梅先生写的一个特别有名的小说,叫《那五》。那五是一个破落旗人,因为他什么都不会做,没钱吃饭只能出去混日子,后来那五想出一个办法,去写小说。但是那五又不会写小说,于是他找人买了一部叫《鲤鱼镖》的小说,随后改了书名拿给报社。可第二天报纸上就开始说《鲤鱼镖》写得臭不可闻,那五找到编辑问这是怎么回事,编辑说现在有人捧捧不红,有人骂才能红,这是《那五》的故事。邓友梅把旧派北京人写得特别传神,比如《那五》中有一个细节描写,那五家的佣人跟他说家里断粮了,只剩下半块咸菜疙瘩,那五很高兴,说还有咸菜呢,但是他嫌这半个咸菜疙瘩切得不漂亮,必须得“改改刀”,就是要把这半块咸菜切成又薄又细又顺眼又晶莹剔透的模样,他才能吃下去。这就是旧派的北京人,那五就有这种气质。

京味文学代表作家——老舍先生

我认为,一个城市在文学上有多大的意义,并不能靠笼统的统计数据,有时候一个大师或者一个天才,就决定了这个城市的文学地位。很幸运北京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大师——老舍先生。北京之所以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文学之城,一个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和鲜明风格的城市,也是因为有老舍这样一位作家。

现代文学六大家包括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为什么这六大家的地位要高于其他现代文学作家,主要有两个考虑标准:一是在中国革命运动里起到的作用是积极的,这一点很重要;二是文学成就、思想成就、学术成就。那么,这个评判标准公平不公平?我个人认为很公平。今天衡量作家地位,就是要把革命作家排在前面,因为现代文学本身就是革命的文学,现代文学从来不是只以文学标准论成败、论高低的一种文学,它的作用就是启迪民智,就是为广大中国人鼓与呼,因此一定要强调文学的革命性。

在现代文学六大家里面,我们可以对他们的文学成就再做分析。在六大家中,我最佩服的作家还是鲁迅,鲁迅的写作既有高度的艺术水准,又有思想深刻性,是一位真正了不起的作家。

六大家中的其他作家,也各有各的特色。

郭沫若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成就,其学术水平也非常高,是甲骨文研究的权威。

茅盾以长篇小说见长,但也有人指出茅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些单一,小说里面写人的状态有点僵化。但是茅盾的理论水平非常高,他总是善于同时也执着于用小说生动地图解还原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学,因此他写的小说里面人的味道或者说文学的味道就淡一些。

巴金开创了“革命加恋爱”的写作模式。在巴金之后,“革命加恋爱”比较有名的就是杨沫的作品《青春之歌》。“革命加恋爱”是一个文学模式,但是客观地说,这种写作模式很难把作品写得非常深刻。

曹禺只写戏剧,基本上不太写其他题材。

我们再来看老舍,我认为老舍天生就有写作的天分,天生就有当作家的天分。什么叫天生作家?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人出门没赶上公共汽车,普通人顶多就是说一句真倒霉,但老舍可能就能说上几句话,让你觉得没赶上公共汽车这件事还挺有意思的,这是他的叙述才能。以前我们在总结老舍的文学才能时,经常会说他使北京话成为一个文学语言,但老舍最大的才能是因为他用北京话写作吗?说北京话的人多了,但是有几个人能成作家?又有几个人能把事儿讲得像老舍那么有意思?实际上,老舍的成就并不是用北京话写作,而是他有着一种作家的天分,这种天分使老舍成为作家是一个必然事情。

老舍原名舒庆春,“舒”字左边是“舍”字,因此他给自己起名叫老舍。老舍这个笔名非常有意思,看起来并不像一个搞新文学的作家,实际上他一开始创作的也都是幽默作品。老舍的作品在英美国家的市场非常好,他的作品在美国出过英文版。鲁迅的文章能不能翻译出来就是一个问题,因为鲁迅的文章太深刻了,这就需要找到一个既懂鲁迅又懂英文的人来翻译他的文章;茅盾的很多作品都是革命小说,但是美国人不喜欢看革命小说,同时美国人也很怕看到讲共产主义的文章。但是老舍的作品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大家都愿意看。根据当时的销量统计来看,在发行量上能与旧文学抗衡的革命文学作家只有老舍一人,因为老舍的作品能被人民群众喜欢。

由此可以看出,老舍最开始是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作家,逐渐变成了一个革命作家,他的很多作品更多的是写北京的故事,更多的是关注北京人,尤其是他特别会写北京的老市民。后来很多人,比如邓友梅、陈建功等人,也写过很多北京的老市民,但是那种写法基本上都和老舍先生或多或少有些关系。老舍后来逐渐成为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在小说里更多地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些进步和革命的元素。实际上,大量革命作家都克服不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写革命小说,文学水平就下来了,但是老舍克服了这个问题。从这点意义上来说,老舍既是天生的作家,同时也是天生的革命作家,他写革命题材的小说,要比他写其他题材的还要好,这很了不起。老舍也写过一些文章,批评过那些只有革命思想、没有艺术成就的作家。老舍写革命题材的作品,写得艺术水平特别高,比如他的中篇小说《骆驼祥子》就是革命题材的,里面写了人民被压迫、被剥削,写了进步的知识分子遭到迫害,也写了底层人互相之间的倾轧和堕落,艺术水准非常高。

新中国成立以后,老舍依然持续写作,并且保持着极高的写作水准,这是他非常难得的地方。《龙须沟》《茶馆》都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写的。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忙,经常要参加各种会议,但就是在那么忙的情况下,他还能写出那么了不起的作品。遗憾的是,老舍的《正红旗下》没有完成,如果完成了,这部作品很有可能成为北京文学难以逾越的高峰。《正红旗下》那种叙述的水准和鲜活程度,既体现了一个作家的才能,又体现了一个高度成熟的作家在他最好的状态里能够达到的水准。

老舍作为作家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而且也正是因为有老舍这样一位作家,才使得京味文学成为了今天的样子。京味文学有一个不可磨灭的基因就是老舍,因为这是老舍开创的一种文学载体、一种写作形式,没有老舍就没有这种文学。同时,我更佩服老舍的是,虽然他是北京人,虽然他写的是北京的人和事,但他所看到的却不是只属于北京的问题。对一些写北京的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我个人的评价没有那么高,是因为他们只写北京的民俗,只写北京人关心的事,比如写北京人在胡同口下棋、在槐树底下喝花茶,把那点民俗、那点讲究变成了沾沾自喜、炫耀的资本,这就不是好的京味文学作家。老舍写的也是北京人,也是北京的生活,但是我们就能够从那一代北京人和他们的生活里面看到当时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看《骆驼祥子》,我们看到的是当时中国人所面临的残酷剥削;看《四世同堂》,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看《茶馆》,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在旧社会的每个时期都活在痛苦里;看《龙须沟》,我们看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终于有了尊严。所以,老舍写的不只是北京人,他关心的是国家和民族。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也是老舍远远高于一般意义上的京味文学作家的地方。

此后,京味文学里面有了很多流派,比如刘绍棠是一位乡土文学作家,他的作品更清澈、纯美一些;再比如浩然写的是革命题材,是京味文学的另外一种代表作家。今天大量的北京作家的写作手法还是与老舍相同的,比如邓友梅写的《那五》,就把里面的人物写活了。再比如,王朔写的东西很有意思,他写的不是二环路里面的北京,而是二环路外面尤其是二环路以西的北京。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也一直在发展,除了胡同又有了大院,王朔把它写了出来,这是王朔在文学上的功绩。

最后我想通过几个方面谈一下作为一个作家,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第一,感谢北京这座城市,它为我们提供了写作资源。写作的哪种资源?这里出现过伟大的作家,这些伟大的作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好的写作办法、学术观点、写作范式,是我们的学习榜样。第二,北京这座城市,依然是最值得书写的城市。第三,一个作家,从某种意义来说一定要写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变化,在这些方面,北京是走在最前面的城市。也就是说,中国的变化总是最集中地体现在北京,这一点是北京作为一个文学城市远远强于其他城市的地方。因为有这么多了不起的前辈作家,更因为北京是一座特殊的城市,北京注定是一个文学之城。年轻的作家要继续写作、不停写作,别对不起这座城市,别对不起那些了不起的作家。我其实很不喜欢在生活里非要强调自己是哪里的人,但我们又确实是生在这么一个有着文学特殊性的城市,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城市,更不能糟践这座城市的写作资源。这是我今天想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