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三原色”共绘小康新画卷

幸福“三原色”共绘小康新画卷

2020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7个扶贫日,也是第2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贫困群众,足迹遍布最贫最困处。各地干部同贫困群众一起拉家常、算收支、想办法,与人民群众一道共赴小康生活,向世界展现“党建红”“示范黄”“生态绿”的小康幸福新画卷。

绘先锋堡垒“党建红”,领航在脱贫奔小康路上“展风采”。康巴“领头羊”、天山脚下“播种人”、协隆村“跑腿”书记……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扶贫干部在脱贫一线为民纾难解困,尽显党员风采,精准施策解决“老大难”问题,挂牌督战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距离脱贫攻坚收官不足百日,广大党员干部要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绷紧弦、加把劲,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在脱贫成果“求成效、求常效、求长效”上履职尽责、不辱使命,用心用情用功书写全面脱贫与“四个不摘”要求“结合篇”、与异地扶贫搬迁“后半篇”、与乡村振兴“衔接篇”,确保“堡垒固本、先锋领航”下脱贫质量提升、小康成色更浓。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中国前所未有的脱贫成果和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凝聚了百万先锋主动作为、奋发有为的智慧和心血,协调各方汇聚了亿万人民的磅礴合力和精神动力,真正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发挥显著优势,跑出减贫“加速度”,把牢贫困“退出关”,让“头雁”领航多元主体、整合多种资源、聚力多项举措,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实现“大步”向前、扎根向下。

绘产业兴旺“示范黄”,帮带在脱贫奔小康路上“共富裕”。全国9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的支持,在既有“富脑袋”又有“富口袋”的帮带提升下挑上“金扁担”,抓牢抓实联产、联营、联业“黄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企业要发展,产业要升级,经济要高质量发展,都要靠自主创新”。避免“同质化”壮大特色产业、产业互补保障产业链稳定、梯度转移和盘活资源抢抓“腾笼换鸟”先机……一系列产业脱贫“组合拳”在“重精准、显担当、求实效”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对深挖产业潜在价值,打造科创产业联盟具有重要意义。牢牢站稳决胜全面小康“主战场”,数字赋能、技术增效新基建,共同打造“大走访、大调研、大排查、大落实”平台载体,畅通基层治理体系良性循环,不断提升“造血”能力,推动构建“系统运作、迭代升级、比学赶超、创新制胜”的综合型“富矿”。与此同时,在紧紧围绕解决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共性”和“个性”问题中,着力强化“人才兴旺”要素的辐射带动,推动实现返乡创业、就近就地就业“双要素”流动,携手走向城乡融合、创新驱动、文明示范、转型升级的共同富裕道路。

绘美丽乡村“生态绿”,圆梦在脱贫奔小康路上“利长远”。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在扶贫开发中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让现阶段综合规划和“十四五”规划相结合,贫困“剩余量”和“最大增量”相适应,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绿色优势发挥好、运用好,真正实现美丽乡村“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提升黄河流域水源涵养能力、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举措,在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原则下,充分激发群众生产生活的“造血”能力,致力于实现生态扶贫“稳收益”、资源保障“可持续”、宜居宜业“利长远”。聚力“千山万水”、用好“千方百计”展现美丽乡村动人风采,秉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科学指引,传承“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文明真谛,弘扬新风正气,源源不断创造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效益,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跑,在圆梦“共生共荣、共进共赢”的小康路上不断探究解锁“青山定不负人”的生态奥秘。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发展经验弥足珍贵、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在收官关键时刻,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脱贫成果,英勇奋进、迎风拔节,同世界共绘共享着“发展未有穷期,全面小康胜亦可期”的多彩之韵。(来源:宣讲家网)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20/1016/1103994.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赵一頔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