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到哪里治理就应该跟进到哪里

发展到哪里治理就应该跟进到哪里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空间形态持续变迁,民众诉求多元多样,新生事物加速涌现,或大或小的问题必然接连出现,这是城市治理的常态,也是优化治理的契机。而这也恰恰提醒我们,城市治理没有完成时,人的活动在哪里,城市发展到哪里,问题从哪里冒出来,治理就得马上跟进到哪里。

历经资料核查、命名公示、审批等流程,日前,小月河两岸的滨河路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上清桥滨河东、西路,小月河东、西路。从“无名”到“有名”,这番变化受到周边居民的点赞热议和媒体广泛关注。

道路命名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常规动作”,为何这段小路有了名字分外引人关注?很大程度是因为其背后,对接着功能承载和路权归属复杂交织的治理课题。在传统的城市功能架构中,滨河路旨在服务防洪抢险和保障水环境,路权归属于水务部门,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其逐渐承载起了交通职能。道路繁忙起来,一些私家车随意停放、占用空间,不仅影响通行,也不利于其传统作用的发挥。实际功能已变,而道路属性未改,必然造成管理脱节。水务部门有路权,但并无道路执法权;交管部门有执法权,却又无法在无名道路上施展,于是“正名”才有了特殊的意义。相关部门的这轮通力合作,不只是给无名小路起个名字那般简单,更意味着城市治理延伸至了曾经的空白地带,打通了日后精细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类似原来小月河滨河路这样的“治理盲区”,在我们的城市中并不鲜见。随着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空间形态持续变迁,民众诉求多元多样,新生事物加速涌现,或大或小的问题必然接连出现,这是城市治理的常态,也是优化治理的契机。老旧公房小区,基础设施本不健全,还得对接多样化群体诉求;背街小巷整治,既要保留古都风貌,也要力求宜居便捷;城建设施更新,既要琢磨如何尽快实现优化升级,也要考虑将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而放眼我们身边,不论是汽车保有量突增带来的“停车难”,还是共享单车跟风投放带来的“行路难”,“增量”问题与“变量”课题交织,又往往会遭遇历史遗留的“存量”难题,解决起来都是系统工程。而这也恰恰提醒我们,城市治理没有完成时,人的活动在哪里,城市发展到哪里,问题从哪里冒出来,治理就得马上跟进到哪里。

每一项城市治理课题的背后,都蕴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不避难、“向前一步”是治理者的基本担当。有些问题看似很小,细微琐碎如修建一个街心花园、设计一条公交线路,但对于相关居民往往就是“天大的事”。这些年,北京围绕问题,持续发力,不断优化城市治理。从“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到闻风而动、“接诉即办”,再到举一反三、“未诉先办”,主动发现“治理缺环”,激活“责任盲区”,提升治理效能。一次次流程变革、机制创新,都是对治理资源的盘活,对治理姿态的校正。就拿道路命名来说,两年前的“葛宇路”以黑色幽默的方式闯入公众视野,而今年的“滨河路”已是治理者的主动施策。

有人说,城市治理之所以复杂,很大程度就在于其是多重治理要素与多元空间尺度的错杂交织。诚如此言,在这项超大规模的系统工程中,抽取任意切片,都很难从属于单一领域、牵扯单一利益主体。一部老电梯罢工,维修可能牵涉数十家产权单位;一批高压线塔废弃,拆除可能涉及多个区域十余个部门……随着城市治理向深入推进,治理课题由粗到细、由浅入深,也由易转难,“难啃的硬骨头”“牵动利益的变革”需要协力合办,甚至特事特办。在这方面,传统的条块分割治理模式已不合时宜,无论是条条,还是块块,都应是主动的治理者、“吹哨者”,只要发现“责任田”里有复杂问题,就主动寻求合作。多一些“向前一步”、协同发力,也就能多一些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时间向前,北京向上。今天的北京已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但背街小巷却时常让人感叹“不够精细”。迈向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治理的针脚也要越织越密,越走越实,这呼唤主动担当,也呼唤提升发现问题、定位问题、解剖问题的能力。不弃微末、久久为功,解决好市民“家门口的事儿”,千家万户的满意度、幸福感,必将成为首都北京最美的风景。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