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杨伟东:全面依法治国 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QQ截图20201208135740

杨伟东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

点击观看视频专辑

点击浏览课件

大家好,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全面依法治国 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202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部署。《建议》明确提出,“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因此,今天的主题就是围绕着如何发挥法治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当中的作用。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法治在推动“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当中发挥的作用与重大意义;第二部分,法治建设的主要任务;第三部分,如何落实推进的问题。

一、法治在推动“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中发挥的作用与重大意义

要理解法治的作用,首先要理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建议》的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全会通过的《建议》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与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时期制定的一次规划,是对五年、十五年甚至影响更长远时期中国发展的安排。

全会通过的《建议》是汇聚全党全国智慧编制而成的行动纲领和政治宣言,擘画了中国未来的宏伟蓝图。在当前这个历史交汇期,“十三五”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在望;“十四五”开启,中华民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从《建议》确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法治的要求。

2035年远景目标当中共有九项指标

第一,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第二,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三,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第四,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第五,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第六,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第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第八,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第九,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这个总目标的基础上,有清晰的指标要求,为具体工作确了努力的方向。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六个“新”目标:

第一,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第二,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第三,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第五,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第六,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这六个“新”目标为未来五年的发展确了清晰的努力方向,其中第六个目标“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法治的要求,即“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我们需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之下动员各方力量来迈进。所以《建议》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其中对法治的要求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的功能和作用,即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