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法治建设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中的主要任务
法治建设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中有哪些任务?《建议》中清晰列明了,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把握,即总体任务和具体任务。
(一)总体任务
总体任务是: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这是远景目标。“十四五”期间,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
在《建议》当中,确立了法治的目标要求。因此,法治建设就要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并基于此确立了一系列法治建设的安排。
1.坚持一体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对法治建设推进的要求。《建议》再次强调,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我们推进法治建设的思路。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强调全面性、全局性,要实现法治整体性、协同性推进。
当然,“全”不意味着没有差异,全面当中有“重点”。我认为,在一体建设上,法治政府是重点。在全面依法治国中,法治政府是主体工程、骨干工程,要率先取得突破。在法治环节上,执法司法是重点。法治包含四大环节,即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治的实施——执法、司法环节是法治建设当中的重点环节。在上下一体上,市县是重点。在涉及人员上,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重点。
2.完善法律体系
《建议》指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我国立法已经从“有法可依”迈向“良法可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有法可依的重要前提,也是良法可依的生动诠释。从“有”到“好”,要以良法促进发展,以良法保障善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完善法律体系有两个重要方面:第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要通过提高立法质量、通过立良法来体现,即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第二,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比如:如今互联网快速发展,有些领域已有明确规则,另一些则还没有明确规则,因此,要根据不同领域的发展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规则。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在“新”格局当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处理对外关系,在此情况之下,涉外领域的立法需要强化。近年来,我们在涉外领域的立法进一步加强,比如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等。因此,我们既要通过涉外立法不断地推进改革开放,尤其是对外开放,同时要通过法律手段来有效应对国外对中国采取的一系列干预和打压措施。
因此,我们的立法思路、立法重点,都需要根据当前的发展阶段以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安排来加以确定,以保障立法的高质量以及立法能够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
3.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建议》明确指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1)行政执法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职能、实施法律的重要形式。
据统计表明,我国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规和几乎所有的行政法规都是由行政机关来执行的。因此,行政机关要严格执法。严格执法对行政机关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行政机关能不能做到严格执法,关乎行政机关是不是做到了依法行政,更宏观来看,也关系到法律能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行政机关在执法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即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要执法、从事管理。而依法行政包括:一个核心,即规范和约束行政权;两个落脚点,即不失职、不越权。 法无授权不得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行政机关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越来越突出。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行政机关积极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行政机关必须严格依法行政,特别是通过严格执法来向社会和各方传递积极、正确的信号,从而对违法的行为加以制止,对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行为予以鼓励与有效保护。因为执法一方面要对违法行为进行制止、打击和引导,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公正的监管、公正的执法来对那些合法的行为加以认可甚至是褒奖肯定,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树立良好的行为标准和尺度。
因此,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执法是当前法治建设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是法治政府和法治国家建设当中的重点工程,必须率先取得突破。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比如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都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