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许晔: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3)

第一个特征是基础前沿领域孕育重大突破。科学研究正在向宏观、微观和极端条件扩展,宇宙演化、量子科学、生命起源、脑科学等原创创新正在开辟前沿新方向并取得颠覆性突破。深海、深空、深地、以及网络空间安全等重大创新领域成为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维护核心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竞争焦点。

第二个特征是前沿技术呈现群体突破态势。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快速迭代,与生物、能源、制造、材料等前沿技术交叉融合,正在发生多技术群多点突破、相互支撑、齐头并进的链式变革,导致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加速领先。

第三个特征是科学研究学科间横向交叉融合日益紧密。在这种交叉融合的趋势推动下,热点研究领域大量增加,不断产生新兴学科,新兴技术及产业,应用基础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入。如,21世纪以来,诺贝尔化学奖约有三分之二的获奖成果与生物学相关,脑科学与数理、信息等学科结合正在催生脑机交互技术,极大带动了人工智能、复杂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还推动了一系列新的研究领域的出现,如,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分支也从上世纪初的600多个,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个。有资料统计,仅2007年到2017年10年间,交叉融合的热点研究领域就从121个扩大到了232个。

第四个特征是创新组织方式正在发生深刻演变。产研融合、科教融合、军民融合加速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社会创新、管理创新跨界融合,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商业模式的融合也更加紧密。新型研发组织和创新模式层出不穷,科技创新活动日益表现出大众化、集群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特征,打破组织学科边界,以问题导向和解决方案为导向的科研组织模式日益受到重视。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基于明确职责定位基础上的开放型、多元化的创新合作趋势日益显著。

第五个特征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科技创新的动力源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强力拉动。当前科技创新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速度、广度、深度前所未有,科技与经济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科技创新重塑经济发展模式的作用更加突出,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促进传统技术和产业加速迭代,不断创造新需求、新业态、新产业,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共享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进而塑造新的社会形态。

第三,高质量发展对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建议》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六个“新”的主要目标。这是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立足未来五年发展,着力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大设计。

按照《建议》提出的目标要求,经过未来十五年的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

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我国将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并在高收入阶段继续向前迈进一大步,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因此,只有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才能有效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问题,推动质量变革、效率改革、动力变革,才能不断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的需求,才能继续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步伐,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才能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增强国际竞争新优势,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从而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吴自强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