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祁述裕: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 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2)

)探索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与文化产业的商业应用场景

第一,云游戏重塑游戏产业链。网络游戏是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阵。近年来,在5G商用加速落地的背景下,云游戏作为重要细分应用领域,成为许多互联网公司厂家拓展市场的重要途径。云游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摆脱了对硬件的依赖,用户不用购买高性能的计算机就可以得到更高的画质、更好的游戏体验。这主要讲的是手游的发展。这是网络游戏的一个重大变革,而这场变革正在重塑游戏产业链。云游戏带来产业生态的价值重新分配。一是降低研发升本,进一步提升优质研发商议价的能力;二是提升发行商运营效率,发行手段更加多元化;三是云游戏平台的内容+体验构成核心竞争力。

第二,人机共创。文化产业+人工智能,将成为“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文化产业方面,比如:在网络新闻、文学等图文内容的创作与编辑方面广泛应用,一些主流媒体如腾讯新闻的写稿机器人“dreamwriter”“微软小冰”及中国地震台网机器人等都先后将AI应用于新闻报道。2020年11月6日,韩国MBN电视台推出首位AI女主播,顺利完成了对新闻快讯的播报。在音乐领域,人工智能已经能够参与题材选择、初步生成、编曲、声音合成等环节的创作。在艺术创作领域,阿里巴巴推出“鲁班”人工智能系统,一秒可以生成8000张淘宝海报。在影视领域,人工智能模型可以自动将因光线过少引起的瑕疵纠正成光线饱满而自然的图像。在传播领域,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精准地向用户推荐文化产品,适时调整传播内容和策略,提升用户服务体验。2020年10月,由11位科幻作家参与的,华语科幻AI人机共创写作实验项目《共生纪》正式启动。在写作中,AI程序的输出常有惊人之笔,例如,具有科幻风格的叙事段落,或者具有浪漫意味的抒情段落。人工智能已经达到较高的写作水平。

另外,运用人工智能修复“老电影”。如图:

图片2_副本_副本

我们看到,通过对1920年原片进行人工智能上色和帧数修复,影片呈现了较高的清晰度和可视性。

第三,区块链版权服务。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在版权保护方面带来非常大的挑战。进一步说,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盗版的成本更低,更加猖獗。据了解,2019年春节档期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收获了46亿元票房,但也遭遇了严重盗版,上映第二天电影的高清资源便被1元叫卖,造成的损失更是高达10亿元。可见,随着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加强数字版权的保护就成了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区块链技术在数字版权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数字内容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数字内容的确权、用权、维权、交易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实现数字版权登记、智能交易、侵权监测等功能,打造全链路的数字版权保护生态体系,促进数字版权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具体来说,通过搭建区块链版权保护平台,使创作者的作者信息、作品信息、授权协议等上链,使版权购买方的流转信息实时上链,并展开监测,对抄袭侵权方展开电子存证智能对比、权属监测。而以上都是通过“数字版权唯一标识符”(简称DCI)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利用区块链技术在对每一件数字作品进行版权登记或者合同备案时,均发放DCI码、DCI标和作品登记证书(电子版)。DCI体系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数字作品版权登记、版权费结算认证、监测取证快速维权。综合支撑建立起包括版权确权、授权、维权在内的全流程版权综合服务体系。

第四,沉浸式体验产品。传统审美观念中,观众和作品之间存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而当代艺术更多的是追求“融入”,强调主体与对象的相互渗透。沉浸式艺术追求让观众在感官或者认知上产生代入感和互动性,并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现在,一些知名景区推出的演艺项目几乎都打上了“沉浸式”的标签,这就是沉浸式旅游演艺。比如,宁波老外滩历史街区上演了18场“沉浸式”表演、浙江建德推出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江清月近人》、武汉《夜上黄鹤楼》“光影+演艺”“沉浸式”故事演绎……“沉浸”,正在成为旅游演艺项目满足观众体验的共同策略。特别是,2020年8月-10月,上海举办了《雨屋》大型艺术装置作品展。《雨屋》是一个150平米的超大艺术装置,现场不断下着雨,观众在里面任意走动却不会被淋湿。这就是《雨屋》为参观者营造了超现实的氛围,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与水互动的体验。

)加快影视等传统产业数字化

从腾讯智影团队的研究来看,我国与好莱坞影视工业化的差距较大。在早期起步阶段,中国影业与好莱坞的差距不大。1895年电影在法国诞生,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此后,美国开始发展影视工业。1930年,开始搭建好莱坞影视流程化,为优秀电影作品及电影人颁发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也就是奥斯卡金像奖。1970年,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等建立了现代电影工业化,即规章化的流程和分工。1975年,后期特效巨头工业光魔建立,推出第一部工业化后期制作的电影《星球大战》。1990年,好莱坞出现数字化管理软件,用于电影摄制过程中的预算和筹备管理。而我国直到90年代中期才开始兴起影视特效的代工产业。

好莱坞影视工业化流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立项筹备期、拍摄期、后期制作期、发行放映期和归档期,其中数字资产协同,科技应用贯穿全线。而相较而言,我国影视的工业化,整体科技产业缺失,后期制作产业初具规模但技术力量薄弱,多使用国外应用软件。比如说,在立项筹备期,我们使用的主流软件是excel+word,基本没有科技渗透;在拍摄期和后期制作期,基本上使用的都是国外软件;在发行放映期,邮寄和当面派送是主流;在归档期,还在使用移动硬盘、光盘等传统技术备份。

总之,我国影视科技发展与好莱坞的差距较大。纵观好莱坞影视科技发展,发现其有以下特点:第一,产业工业化生态完善且繁荣;第二,影视软件内核是产业流程规范化;第三,美国网络和IT基建早就数字化互联;第四,六大影视公司IT建设完善且闭环。随着“十四五”科技助力影视工业化发展,这种差距将会大大缩小。具体来看,第一,IT基建已经在逐步完善,包括硬件网络设施的升级、BAT互联网产品的研发、云产业的兴起。第二,软件推动流程具备可行性。第三,市场呼吁效率提升。第四,宏观环境的改善,主要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第五,国内竞品的加速研发。“十四五”时期,科技将会带动影视产业的转型升级。

)加大文化制造领域新材料、新设备研发应用

举个例子,2017年,广州市拿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用一种新材料AirSonic声能纤维,采用一体化琴身技术,打造了一体成型碳纤维吉他LAVAME。这一创新改变了吉他行业的制作方法,畅销国内外,体现了科技创新对文化制造业的巨大影响。

伴随着VR/AR、裸眼3D、全息投影、交互投影等技术的发展,文化体验装备将不断升级,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在交互体验设备方面,索尼推出了空间裸眼虚拟显示器,用户无需佩戴任何设备,通过眼动追踪技术就可以渲染逼真的3D对象。在新一代投影设备方面,MomentFactory运用全息投影、投影映射、多媒体设备打造定制化、沉浸式夜游体验。在智能演出设备方面,大疆公司的无人机灯光表演秀也是非常壮观的。数百架无人机通过人为远程控制,组成各式各样的图案,点亮夜空。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