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什么思想理论为指导,是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就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为指导。无论是理论武装还是新闻宣传,无论是文艺创作生产还是文化体制改革,无论是精神文明创建还是网络建设管理,都要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流价值,确保我国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人民事业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指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力保障。我国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表明,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得好、把握得牢,就能形成文化繁荣兴盛的生动局面,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只有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固本开新、永葆生机。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在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要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教育,引导人们深刻认识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深刻体悟贯穿其中的人民至上、历史自觉、实事求是、问题导向、战略思维、斗争精神等鲜明品格。要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自觉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做好工作的理念思路、举措办法和科学方法。

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党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党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9.4亿,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掌控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要把党管媒体的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守土尽责的重要使命,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

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要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不动摇,压紧压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使新闻媒体始终体现党和人民的意志,反映党和人民的主张。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把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持续深入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而深远。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把“培育什么样的价值观”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积极传播主流价值。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构建以社会效益为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因地制宜,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激浊扬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化人、育人。充分挖掘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其思想精华,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思想,要结合时代特征和现实需要,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我们要善于从人类文化总体出发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充分认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和人类的前途命运,从更宏阔的视野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既要立足于本民族也要面向世界,完善交流机制,创新交流方式,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让世界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可以从中国老百姓身边的小事出发,用国外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述真实生动的“中国生活”,让他们从中了解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向世界讲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作者: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