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核报国 创新奉献 筑牢国家安全重要基石

强核报国 创新奉献 筑牢国家安全重要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指出,几代核工业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推动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

弘扬核工业人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

爱国是核工业人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筑牢国家安全重要基石是几代核工业人的光荣使命。中核集团党组紧抓新时代核工业发展战略机遇期,建立健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的机制,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核工业和中核集团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专题部署、专门研究,仔细研判,建立台账、逐项分解,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全产业链请战,全系统充盈着以身许国的赤子情怀,奋力践行着“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

领导干部冲锋在前。核工业发展任务繁重,时不我待,中核集团党组切实增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集团公司党组成员直接挂帅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党组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组织核工业优质资源只争朝夕保落实。把坚决筑牢国家安全重要基石作为压倒一切的使命任务,加强组织领导,持续加大投入,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哪里有问题,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现场召开协调会,现场解决问题,以最高的效率优化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流程,营造良好干事创业环境,高质量快速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坚决守住核安全生命线。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只有确保万无一失,才能夯实核工业的大国基石。中核集团党组带领核工业人一直保持对安全工作高度的责任心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让我国几十年都保持良好的核安全记录。正因为守住了核安全这条生命线,才有了和平利用核能的广阔空间。中核集团深入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年”,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认真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将核安全文化融入血脉、浸入骨髓。不等不靠不观望,以最高效率坚决消除历史遗留风险。对于一些历史遗留的世界级难题,中核集团在积极申报国家立项同时,自己投钱先干起来,确保核安全万无一失。

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推动核科技进步

自主创新是核工业发展之魂。中核集团努力践行“科技强国”使命,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自主可控发展能力,坚决把核工业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以全产业链之势,聚民族伟大复兴之力。

强化战略引领,实现关键突破,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中核集团进行战略性安排,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未雨绸缪,引领自主创新和进口替代,以系统化思维谋划统领全局,形成覆盖全产业链并面向未来的“型谱-技术体系”绘制可视化发展蓝图。在战略牵引下,中核集团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着力实现颠覆性、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性成果重大突破。一批“卡脖子”问题得到解决,逐步扫清核工业“走在前、走出去”的障碍。

加强基础科研,组织集体攻关,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核集团在基础科研上不搞“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给科研人员营造有土壤有空气的“桃花源”。基础研究从白手起家,建成了一大批基础科研平台。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完成了历经五十余载,接力坚守的中国实验快堆首循环运行。中核集团在福建霞浦开展的示范快堆工程,成为我国核能战略“三步走”的关键环节,是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国核工业发展的标志性工程。

聚焦体系建设,推动产业升级,打造联合攻关“突击队”。中核集团着眼“补链”“固链”“强链”,以“小核心、大协作”打通产学研用创新链条。与国内相关科研院校共建研究院,以更紧密的“新联合体”形式,在前沿领域推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与清华大学在协同创新,同方股份校企改革等方面的合作成果,成为中央企业与高等院校产学研用结合的典范。通过开展“联合大攻关”,中核集团研发出唯一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形成了高端产业品牌,成为“走出去”的国家名片。

筑牢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

责任是核工业人的底色。中核集团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动员,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彰显央企社会责任担当。以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好国有企业“压舱石”作用。

在统筹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的大战大考中诠释中核担当。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中核集团全系统派出282名医护人员“逆行”一线,捐款5600余万元,捐赠80多万只口罩及大批防护用品、医疗用品和重要设备,为228万套医用防护服、2011万副医用乳胶手套提供免费辐照灭菌服务,派出首支由中资企业派驻境外项目的医疗队赴海外项目,现场指导疫情防控,受到国务院国资委表扬。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应对受疫情冲击变得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出实招保就业,支持在鄂单位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更高质量岗位,2020年,新招应届毕业生7399人,比去年全年数量增加20%。发挥产业链长,项目投资规模大,对稳增长、调结构拉动大的作用,在央企中率先复工复产。8月8日,中核集团田湾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成为中核集团乃至国内核电建设领域今年首台实现并网发电的核电机组。11月27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对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绿色发展,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中核集团25年持之以恒深耕扶贫地区,在决胜脱贫攻坚战中诠释责任担当。建立健全领导体系,高位推进,以政策推力、市场引力、脱贫能力、内生动力四力并举,以党建引领扶贫,走产业、教育和消费与扶贫深度融合的路子,重庆石柱等4个中央定点贫困县全部按期脱贫摘帽,打造了中核(宁夏)同心防护科技有限公司等一系列产业平台,实施“核苗”计划,助学13000多名贫困学生,派驻挂职扶贫干部87人,涌现出被媒体誉为“小山沟里的大书记”、“贫困户的真亲戚”的原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刘满堂,过度劳累牺牲在扶贫岗位上的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胡仁禄,被国资委推荐为全国脱贫攻坚奖人选的马建国,长期在雪域高原藏族村寨扶贫的一批又一批驻村干部。中核集团荣获全国企业精准扶贫综合案例50佳,并连续获得2019年、2020年精准扶贫金牛奖。

和平利用核能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家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提高把握国际规则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提高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为世界科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见证中核集团与俄罗斯、阿联酋核能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并推动中法后处理大厂、阿根廷核电项目合作,并向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致贺信。中核集团积极承担国际大科学工程,共同应对人类能源安全挑战。ITER项目被评价为“未来的希望”,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计划,寄托着彻底解决世界能源问题的希望。中核集团以关键技术的突破为ITER装置建造做贡献,同时为中国自主设计建造聚变堆奠定基础。牵头研发了“第一壁”,突破了用什么容器来承载上亿度堆芯的问题,牵头的联合体团队中标托卡马克主机TAC-1安装标段,成为给核聚变安装“心脏”的人,完成了1250吨杜瓦底座吊装。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标志中国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 ,为我国核聚变堆的自主设计与建造打下了坚实基础。经过20多年努力,我国从核聚变研究的第二阵营跻身第一阵营,贡献了中核力量与中国智慧,提高了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

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国家名片。中核集团加快推动海外华龙落地,尽快将产业升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形成全球市场格局。巴基斯坦当地时间11月28日,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工程2号机组(K-2)正式开始装料,标志着该机组进入带核调试阶段,为后续临界、并网发电奠定坚实基础。在海外华龙建造过程中,打破传统核电工程施工模式,形成多项创新实践,近10000名员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边战“疫”边攻坚,实现2000余天无安全生产事故,完成了结构封顶。海外华龙既带动了国内装备制造业及相关服务“走出去”,也为把“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提供了“核”速度。

2021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核集团一定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建设先进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集团、推动我国建成世界核工业强国”的新时代奋斗目标,坚持系统观念,奋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唱响中核集团奋发有为的时代壮歌!

(作者: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