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探索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新模式

创新探索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新模式

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与其他丘陵地区相比,既无区位优势,又无资源优势;既不属于四大片区,又不是革命老区,更无全国和省级贫困县的政策优势。为破解“丘陵地区如何发展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这一现实难题,绵阳市与三台县共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探索创新出了一条以发展特色种养业和旅游产业为抓手促进农民增收的好路子。

“综改区”针对丘陵地区贫困人口量大、面广、程度深和产业发展缺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的现状,积极改革探索,创新体制机制,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迈上新台阶。

(一)高位推动,解决产业推进“力度”问题

“综改区”坚定农村综合改革方向,着力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市县联动,狠抓工作落实,推动一年大变样,三年见成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县两级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专题部署和研究解决“综改区”重大问题。建立严格的工作推动落实机制,制定市、县部门任务清单,纳入目标绩效考核,挂图作战,倒逼工作进度。二是强化统筹联动。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发力,市、县安排5个部门定点帮扶5个村,分三批次选派178名机关干部(市级部门54名)到相关村任第一书记(副书记)或镇(乡)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实行挂职工作“日记实”制度。同时,市县三年累计安排财政资金1.35亿元,大力推动“综改区”建设。三是开展宣传发动。统一基层干部和群众骨干思想认识,更新发展理念,先后组织100余名基层干部、种养户到省内外20余个地区考察学习,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8000余人次,举办农业经营管理、科技讲座等培训班35期,参训人员达13000余人次。市委、县委通过每年表彰一批“致富能手”“返乡创业杰出人士”,激励广大群众主动投入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二)统筹协调,解决产业培育“资金”问题

将财政、企业、银行、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等多方资金整合使用,集聚力量办大事、办好事。一是用好政府资金。打破行业界限、部门分割,统筹整合74个涉农项目资金1.5亿元,将交通路网和农田水利作为财政资金投入重点,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已基本形成“两纵两横”交通骨架,实现核心区路网全覆盖,完成450余公里渠道整治,新建高标准农田近万亩。二是撬动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深化“银政联动”,由“综改区”出资300万元分险基金,三台农商银行放大10倍至3000万元,共同设立“产业扶贫贷”,重点支持贫困户占比不低于80%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三是引入企业资金。“综改区”策划包装项目48个,先后引进铁骑力士集团、可士可公司、牡丰、梓商等龙头企业10余家,吸纳社会投资2.2亿元。设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基金300万元,吸引65名在外务工人员携资金带项目回乡创业。四是吸收群众自有资金。产业合作社鼓励非贫困群众带资入股,也给贫困户入股更大优惠政策,多管齐下,千方百计解决产业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三年共吸纳资金近500万元。

(三)多方合作,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问题

坚持把扶志与扶智有机结合,优先把贫困群众作为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进行培养。一方面争取高校院所支持。积极与清华大学、中国农大、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和远程教育培训基地,同时被纳入中国工程院“村镇规划建设重大课题”调研点。另一方面依靠龙头企业帮带。推广“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模式,龙头企业将先进种养技术、管理经验、市场信息等与当地群众共享,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铁骑力士公司在“金鸡代养”中利用企业在畜禽品种、饲养技术、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使小农户从传统养殖转型为现代化养殖。

(四)创新机制,解决产业成果“共享”问题

盘活贫困户的土地资源、富余劳动力、政策红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提高收入水平。一是入股分红保稳定。贫困户通过投入“小成本”,获得“大股份”,定期分得稳定收入,实现稳步脱贫。在甜橙种植和稻鳅养殖项目中,贫困户每年获得保底分红。二是劳务收入促增长。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就业岗位优先聘用贫困户富余劳动力,每月发放工资,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三是降低风险保平安。企业通过“保底订单”有效降低贫困户因市场波动等外部因素带来的风险,实现产业持续稳定增收,避免返贫情况发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