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监控是城市运行应有的底线思维

风险监控是城市运行应有的底线思维

今天,城市是一个相互关联而又彼此耦合的复杂系统。城市建设、居民生活、商业消费、交通出行、公共卫生等各方面,紧密嵌合、相互影响,任何一个“零件”出错、任何一个环节脱档,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既是应对风险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

“新冠肺炎疫情提醒我们,北京生活必需品供应需要进行风险监测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鲜活农产品的供应保障体系。”近日,在北京市“两会”的分组讨论会上,赵晓燕代表的建议因其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引发广泛关注。而借由高效的“两会”平台,这条建议从提出到采纳,再到被写入北京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只用了24个小时。

风险监测评估,看似是专业术语,实际对接着城市运行的诸多具体环节。特别是“菜篮子”“米袋子”这样的生活必需品,保价稳供直接关系到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和生活感受。抗疫一年来,大家对此都有切实的体会。回想疫情初期,病毒突袭以及随之而来的防控举措,打乱了生产周期,减慢了物流供应,加速了库存消耗,不论是果蔬生鲜等生活物资,还是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都曾一度出现供应紧张、价格波动的情况。虽然在各方努力下,我们的市场经受住了冲击,总体保持了稳定,但也将城市运行在突发状况下的风险挑战,无比现实地展现了出来。对北京这样一座体量巨大、人口众多、大量消费品需要外埠供应的超大型城市来说,物资供应底数如何,供应渠道是否牢靠,同类商品有无替代,物流保障是否畅通等等,都是优化城市治理的必答题。

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智慧创造和发展进步的标志,城市是人类进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活动的中心,但也因为各种功能的持续加载,不可避免地成为风险集聚之所。这一点,对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而言,尤为突出。一边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一边是层出不穷的“问题清单”;一边是高度浓缩的现代化进程,一边是难以忽视的潜在风险,如果说在过去,只需保障日用商品和水电气暖按时供应,城市就可以正常运行,那么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员流动的加大,网络、物流、公共交通等愈发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需要保障的内容越来越多,需要见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的风险点,也必然越来越多。正如有人所言,我们享受着文明发展带来的成果,也同时坐在文明的火山口上。疫情的突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今天,城市早已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社会资源的机械组合,而是一个相互关联而又彼此耦合的复杂系统。城市建设、居民生活、商业消费、交通出行、公共卫生等各方面,紧密嵌合、相互影响,任何一个“零件”出错、任何一个环节脱档,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这个意义上说,规模庞大的城市,倒更像是一座“倒金字塔”,最下方的基础,每个点都相当关键,却又相对脆弱。这也意味着,科学预见风险、精准应对风险,强化监测评估、完善保障体系,正愈发成为城市治理者的必修课。放眼未来,随着城市运行的加载项越来越多,我们面临的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安全风险只会越来越复杂。“黑天鹅”乱飞、“灰犀牛”乱撞,更呼唤一种“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既是应对风险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在城市运行中坚持底线思维,既着眼对“害”的预防,也包含对“利”的思考,目的是化险为夷、变害为利、转危为机。就拿疫情防控来说,这场前所未有的大考,同样成为了我们优化城市治理、推动城市更新的大拉练。在城市运行上,个人卫生习惯、公共卫生要求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不论是街道社区还是大型商圈,在清洁消杀、清除死角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在应急保障上,必要医用物资储备量已经能满足30天以上需求,“市-区-机构-家庭”四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正在完善,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经有底有数;在制度建设上,本着“急用先立”的原则,《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获得通过,《北京市传染病防治条例》已经立项,通过立法固化有效经验,制度框架中的公共卫生短板得以补全……事实说明,从“短期止痛”到“长期治痛”,将每次大考都作为提升治理能力的契机,我们的能力和信心就能始终在风险水位之上。

直面风险是城市运行的客观状态,风险监控是必须树立的底线思维。将风险意识,深植于每个人的脑海中、渗透到城市运行的各个环节,“风险社会”才不会成为城市发展之痛。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