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苑利:中国人传统生活中的智慧(2)

二、中国人传统饮食的智慧

“钻木取火”最早见于汉代对《礼记》和《论语》的注疏。人们辗转引述,向无异议。但是,1980年,阎崇年在《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3期)发表《“钻木取火”辨》一文,断定“钻木”并不能“取火”。他认为,在此以前的所有书刊上关于“钻木取火”的提法,都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只不过是“人云亦云”,没有科学根据。他说自己曾做过多次实验,如用双手搓转木棒、用绳索拉木棍转、用电钻快速钻木、两木互相摩擦等不同的钻木方法,结果是“都没有钻取出火来”。甚至连个火星也没迸发,顶多是冒了烟。为了说明实验并非偶然,他还举出德国教授卡尔·维伊列“钻木取火”失败的例子,以兹佐证。

《光明日报》(1980年9月21日)在《百家争鸣》栏介绍了阎崇年的文章,一时间引起学术界许多同志的注意,李少一、陈子方、杜正国等纷纷与之商榷。这些讨论钻木取火的学术文章,展现了难能可贵的学术争鸣氛围。

李少一认为,阎崇年和那位德国教授之所以实验失败,是因为没有放燃点较低的引火物(艾绒、棉花一类),加上实验方法的错误。归纳起来失败的原因有三点:第一,钻木所产生的些微热能并不能直接使木头燃烧,必须先点着引火物才能引燃;第二,摩擦木头发出的热随即散逸,必须挖一个坑以保存热量;第三,要有空气助燃。

锅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屈家岭文化出土的夹砂红陶大锅可以说明,从新石器时期的陶锅到先秦时期的青铜锅,形状上有一脉相承的关系。陶锅以泥或泥夹沙的材料烧制而成,为先民们烧水煮饭的器具。延至商、春秋、战国时代,青铜镬、釜与鼎是钟鸣鼎食人家烧水煮饭的主要器具,而青铜锅则多用于宗教活动与殡葬仪式。

釜是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形制近似于罐,敛口束颈,口有唇缘,鼓腹圆底,口径小于腹径,肩部有环状耳。战国时期,釜多设一耳;秦汉时期,釜多为两耳,往往一耳较大,一耳较小。釜的材质有铜、铁、陶等。

稻作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日本、韩国稻作文化的形成深受中国影响。日本根据中国古代釜的烹饪原理研制出电饭煲。

“粽”字本作“糉”,《说文解字》云:“芦叶裹米也”。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粽属于“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籺有很多品种,不同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便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这也是今天我们吃的广东碱水粽。

“麦”字是形声字,繁体从“夕”,从“来”。“夕”为“飧”省写,指“晚饭”;“来”亦声,指“小麦”,意为来自“天方”(今中东地区),即《说文解字》等文献所谓的“天所来也”。“夕”与“来”联合起来表示:晚饭吃小麦做的面食。

公元前2600年,第一批小麦种子及小麦专家从古伊朗(今波斯湾地区)出发,走海路到“麦丘邑”(今山东半岛东北部)登陆。这些小麦专家的后裔即今天的麦姓人群,文献中记载为居住在胶东半岛的“莱夷”。出土的文物也证明了莱夷是原始社会中晚期的一个部落,莱国是莱夷所建的夏、商、周时的诸侯国。莱人的名称源于其首先培育了小麦,“来”和“莱”古为一字。《集韵》云:“齐谓麦,从来,从麦。”《广雅》云:“麦来,小麦。”这些都说明莱人培育了小麦。

麦子传到中国后,由于受到灌溉条件的影响,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大规模种植;同样,由于受到加工技术的制约,随着石磨(最初叫硙)的不断演进,直到汉代,加工技术才得以迅速发展。

馒头是中国的传统面食之一,传说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是中国人日常主食之一。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相传为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羊肉、胡椒等)用来治病,避免病人耳朵生冻疮。1959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唐墓出土了不少点心实物,其中有三个饺子,它们质地为小麦面,形如月牙,长约5厘米,中宽约1.5厘米,与今天我们吃的饺子已无差别,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实物饺子。

面条起源于中国,已有4000年的制作食用历史,也早已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2002年,青海省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层出土了距今4000年的粟类面条,长约50厘米,直径约0.3厘米,这是迄今最早的面条遗存。

花馍也称“面花”,是中国民间面塑品。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有1000多年历史,现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等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风干肉是一种常见于西藏和内蒙古西北地区的特色食品。干肉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整个保存起来,藏语叫“歇考”;一种是切成1尺长1寸宽的肉条,挂在风中吹干。西藏最著名的干肉产于羊卓雍措湖边,被称为“羊卓干素”。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