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四史”教育的着力点

找准“四史”教育的着力点

观点提示

“四史”教育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应当坚持历史理论和社会实践的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世界观教育和方法论教育的统一、合规律的客观实在性和合身心的价值理想性的统一等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将“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政治信仰是指一定群体或者个体对特定的意识形态及其载体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道路的高度认同、敬仰、遵从。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树立的科学政治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拥护。

培育大学生政治信仰关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关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主流是好的,但也出现了部分迷茫、少数迷失,甚至推崇“佛系”等问题。出现这一现象固然有某些社会原因,但“四史”教育薄弱是原因之一。“四史”教育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关键环节。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历史教育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党史、革命史等课程在高校开设的政治理论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后,高校恢复开设中共党史等课程,同时面向文科生开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或“科学社会主义”,历史类课程占据半壁江山。之后的“85课程方案”“98课程方案”“05课程方案”不断完善,所开设的课程均需要结合“四史”进行讲授。在新中国高校思政课建设史上,课程体系和名称不断调整变化,但历史类课程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信仰教育的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为大学生信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四史”教育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应当坚持历史理论和社会实践的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世界观教育和方法论教育的统一、合规律的客观实在性和合身心的价值理想性的统一等原则。

具体而言,要找准着力点,从八个方面推进“四史”教育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引领力。一是筑牢教育者的信仰自觉,发挥教师的主导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教师自身必须加强理论武装和历史学习的能力,强化主体自觉,提升主体信仰、主体导向和主体责任,以发挥教师的主导力。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研究探索教师政治信仰是否坚定的衡量标准和考核评价机制。二是加强教育的学理性,彰显理论的说服力。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四史”教育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四史”学习,深刻领会“四个选择”,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实理论基础。“四史”教育应当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加强“四史”理论阐释的说服力,以学术的魅力不断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崇仰,实现学生从“知否、会否”到“信否、行否”的转变。三是敢于直面现实,增强问题导向的感召力。“四史”教育实效性的内在逻辑在于高度契合学生需求,解答学生困惑,因此教学中要敢于直面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社会矛盾凸显的现实问题。“四史”教育应当坚持问题导向,把解答学生思想困惑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用鲜活历史诠释抽象原理,坚持传播正能量以及把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坚定理想信念,矫正价值取向。四是善于揭批错误思潮,提高论战的征服力。当前,一些关于“四史”的不良解读和错误认知不时沉渣泛起,企图误导青年学生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教师必须以扎实的历史理论和过硬的教育本领,剖析错误思潮的本质和危害,向错误思潮亮剑,压缩错误思潮的市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历史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五是注重个性化教育,凸显因材施教的塑造力。“四史”教育具有历史为基、信仰为魂、学生为本的历史教育属性和政治信仰引领功能。“四史”教育应该彰显大学生政治信仰的主体性,注重个性化信仰教育,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知道、体道和悟道的统一。六是倡导参与式教育,增进角色翻转的凝聚力。教师在“四史”教育中可以运用研究式、辩论式、讨论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按照信仰教育目标及机理推进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促使“四史”教育接地气,不断强化教学的凝聚力,提升学生接受信仰教育的悦纳感。七是善于激活学生,发挥情感共鸣的内生力。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主要靠其内心的认同及实践的自为。“四史”教育应当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平等对话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创设语境吸引学生的投入,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主流政治意识和价值观念。八是尝试体验式教育,增进实践的外化力。政治实践是客观世界作用于人们主观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主要途径。“四史”教育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红色之旅”等实践教学加强政治信仰教育;另一方面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现对学生多领域、超时空、广互动的历史教育与政治信仰教育的结合。通过政治实践教学,激发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自觉性和感受力,强化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公民意识,在参与政治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成个体的价值信念并自觉践行。

加强“四史”教育,强化其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所产生的主导力、塑造力、说服力和统摄力,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拥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本文系天津市社科规划“四史”专项“高校思政课‘四史’教学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引领力研究”[TJSSZX20-23]成果)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