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扎实推进《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
《纲要》提出了17个方面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大事难事,兼顾“国家大事”与“关键小事”,体现了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整体把握、系统贯彻和一体落实。要突出抓好以下方面重点任务。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纲要》将创新驱动作为首要任务,强调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数字化发展,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协同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建设数字中国。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纲要》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畅通国内大循环,顺应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需要,打造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持续扩大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有效破除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推动进出口协同发展,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优化出口商品质量和结构,提高国际双向投资水平,推进多双边投资合作机制建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持续增强我国经济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完善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的体制机制,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投资补短板力度,推进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农业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最大短板,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纲要》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坚持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促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功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构建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布局的客观需要。《纲要》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提升重要功能性区域的保障能力,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推动区域重大战略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纲要》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完善产权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构建一流营商环境,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升对外开放平台功能,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强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接,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纲要》提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是最大的政治。《纲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改善民生福祉,强调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扩大医疗服务资源供给;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拓展人口质量红利,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着力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必须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纲要》首次设立安全发展专篇,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强化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实施粮食安全战略,抓住土地和良种两个关键,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重要农副产品供应充足;实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坚持立足国内、补齐短板、多元保障、强化储备,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实施金融安全战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食品药品全链条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编织全方位、立体化、智能化社会安全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
《纲要》还包括国防军队建设、民主法治等方面内容,并部署了引领未来的重大攻关项目、基础设施领域的世界级标志性工程、重要民生保障项目等102项重大工程项目。要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推动这些重大工程项目落地见效,确保规划实施取得成效。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是狠抓贯彻落实。实施好《纲要》,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把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融入规划实施之中,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健全激励导向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调动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健全统一规划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纲要》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由国家、省、市县级规划共同组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必须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构建规划定方向、财政作保障、金融为支撑、其他政策相协调的政策协同保障机制,确保党中央关于“十四五”时期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