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

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

【摘要】红色资源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品格和优良作风,对于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现状,既要做红色资源的保护者和传承者,又要做红色资源的发展者和创新者。要坚持红色基因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传承与创新红色基因,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红色资源 红色传统 红色基因

【中图分类号】D235 【文献标识码】A

利用好红色资源,做红色资源的保护者、传承者、发展者和创新者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革命文化,是引领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丰富的红色资源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艰难困苦和丰功伟绩,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品格和优良作风,为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弘扬红色传统,激活红色基因,在红色旅游中擦亮红色名片、高扬革命精神?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固原将台堡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指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定不要追求高大全,搞得很洋气、很现代化,花很多钱,那就不是革命传统了,革命传统就变味了。”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关于发展革命根据地旅游项目,要把握好两个概念。红色根据地,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个概念。发展红色旅游,是另一个概念。两方面要统筹”。我们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现状,既要做红色资源的保护者和传承者,又要做红色资源的发展者和创新者。

做红色资源的保护者和传承者,要牢固树立保护红色资源就是保护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观念,改变重利用轻保护、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错误思想和做法,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坚决摒弃贪大求洋追求外在形式而忽略其精神内涵的开发,努力保持红色资源的原色。要不断加强对红色历史的深度研究和红色精神的挖掘凝练,尤其要注重对非物质形态,如精神形态等红色资源的挖掘,准确把握红色历史的真实内容和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高尚情操,讲好红色故事,加强革命历史宣传的生动性、真实性、权威性,坚决制止和摒弃任意篡改甚至践踏革命精神、编造“野史外传”、传播“另类文化”的各种行为,切实做到在保护性开发中实现红色资源的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制度形态等有机结合,充分彰显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

做红色资源的发展者和创新者,一要充分考虑到当下广大受众和社会环境所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既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又做到多元化、大众化,因地、因时制宜,将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人文熏陶、生态休闲等结合起来,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红色文化资源库、网上博物馆、纪念馆,制作微电影、微视频,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实践教学等,致力于把人们带到历史情境、历史结构、历史叙事中去认知和感受红色文化,引发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二要充分考虑红色文化资源与当下消费型文化资源、娱乐型文化资源等的区别,既要坚持红色文化资源的先进性、革命性,又要把握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性、地域性,统筹安排、合理利用,杜绝过度的、扭曲的包装和开发,避免形式化、工具化甚至是低俗化的传播发展,切忌消解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和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产品,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坚定文化自信夯实底蕴、提供力量。

发扬好红色传统,为国家发展注入正能量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所形成和不断传承的历史经验、科学理论、优良作风、崇高精神等称为“红色传统”。然而近年来,在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鼓噪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到处散播红色传统“过时论”“失败论”“僵化论”。对于错误言论,我们必须坚决果敢地批判;对于党的光辉历史,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维护;对于党创造的优良传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发扬。

红色传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历无数艰难曲折,仍信仰弥坚、奋斗不止,培育出了历久弥新的红色传统。红色传统体现在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中,体现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体现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中,体现在创造的一系列彪炳史册的“精神谱系”中,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宝贵财富,永远都不能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特别是当前世界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我们更要以深厚的红色传统,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注入强大的正能量,保持战略定力,心无旁骛地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红色传统铸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色,任何时候都不能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矢志不移,坚忍不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变,社会主义的红色传统不能变。

红色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红色传统包涵了深刻的科学理论、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必须与时俱进地加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更是要求我们从红色传统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始终保持“越是形势复杂的时期、越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的定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的看家本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把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锻造的革命精神传承好、弘扬好、发展好,续写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乐章。

传承好红色基因,坚持红色基因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

“红色基因”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在思想理论、精神道德、作风实践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遗传密码”,“红色基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我们要深刻认识红色基因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其中,继承性是前提和基础,没有继承性就没有创新性产生的基础;创新性是条件,没有创新性,继承性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活力,二者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实践中。首先,要深刻把握红色基因的继承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纲领和奋斗目标,并在长期奋斗中赓续红色基因,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在长期奋斗中锤炼出的先进本质、思想路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成为中国共产党薪火相传的底色,在理论和实践中内在地规定了党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其次,要深刻把握红色基因的创新性。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但是反对机械地、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新的实践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因此,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就必须坚持红色基因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既要坚持继承红色基因的无产阶级性质,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又要坚持红色基因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红色基因的内涵和外延,传承与创新红色基因,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让红色基因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谨防红色基因的“退化与突变”,保证红色基因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一方面,要谨防红色基因“退化”的危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激活红色基因,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另一方面,还要谨防红色基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突变”,防止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西方“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对红色基因的破坏,不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研究,挖掘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努力做到“四个讲清楚”,帮助人们认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不断增进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认同,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

(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讲师)

【注: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锻造研究”(项目编号:JD2000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