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助力乡村振兴

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根据“2010年价格水平下每人每年2300元”的现行农村贫困标准,我国在2020年已经实现全面脱贫,但部分农村偏远地区人口还处在相对贫困或极易返贫状态。现阶段要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继续扩大财政教育投入,发挥教育提升人力资本、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提高农民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以教育增智、增收,继而振兴经济是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人的投入能带来价值增值和剩余价值;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指出,教育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教育投入能通过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促进经济增长;教育明瑟收益理论认为教育水平与收入增长、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财政教育投入对促进农民减贫增收、助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其一,财政教育投入在促进农民减贫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财政教育投入能有效提升农村教育水平,而农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增加其人力资本积累,农民的知识、技能和基本素质一旦得到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也会相应提升。其二,财政教育投入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财政教育投入通过提供教育机会和弥补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可以有效缩小代内不平等并促进子代的人力资本积累和收入增长,由此便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其三,财政教育投入具有高收益率。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具备较强的外部性,财政教育支出的减贫增收作用也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且财政教育投入带来的农民“增智”、“增收”会与农村经济形成良性循环。教育投入使生产函数中人力资本的投入数量得到提升,进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而经济的增长会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为农村劳动力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其四,财政教育投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而相较于物质扶持的方式,通过财政教育投入提升农村低收入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的方式具有更高的收益率和更长效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更有利于农村地区的人才培养。

通过对2010年至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和财政教育支出强度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分析后发现,农村贫困发生率和教育财政支出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外溢效应,这些效应有两种表现:第一,财政教育支出强度和农村贫困发生率存在空间自相关,说明财政教育支出和农村贫困发生率在空间上存在相互影响。第二,财政教育支出强度对贫困发生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影响系数均显著为负值,说明增加教育财政支出无论是对本省还是空间关联省份的贫困缓解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教育对减少贫困发生和助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意义重大,但我国目前的教育还存在区域、城乡、校际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此,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更好地提升教育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第一,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多渠道助力乡村振兴。未来要尽快建立完善“后4%时代”财政性教育投入长效落实机制,在继续增加财政教育总体投入的同时,还要完善农业农村投入优先保障机制,使财政教育投入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全面落实农村学生资助政策,确保经济困难的农村家庭子女受教育机会公平。落实涉农税费减免政策,创新投融资机制,激发多元主体活力,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教育资源供给,重视对农村低收入家庭的特殊扶持。拓展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普惠性政策,使更多的教育财政性资金惠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

第二,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加大财政教育支出对困难地区和义务教育的投入,落实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快发展针对乡村振兴的教育体系,提高中学入学率,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关注特殊教育事业,落实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进一步提高人员经费和教学软件的投入比例,借助互联网和科技推动乡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完善任务清单管理机制,加强对教育投资项目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和资金监管,切实提高资金支出效率。

第三,加强农村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高乡村教育教学质量。要加大对乡镇教师的培训力度,培养具备高能力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变“输血”为“造血”,源源不断地为乡村培养人才,鼓励发达地区优秀教师进乡讲学。不断完善政府的顶层设计,提供充分的财力支持,在优化乡村学校管理、深化乡村教育评价改革、提升乡村教师职业素质、创新乡村教学方式等方面下功夫,为有效提高乡村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合理配置教育资金区域投入,优化各级政府事权划分。由于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的差异,我国东西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教育经费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总规模相对较小,人力资本积累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尽可能地缩小区域差异。此外,由于财政教育支出具有正外溢作用,对于具有强外溢效应的地区,应适当增加财政教育投入,鼓励其带动相邻省份共同发展;同时考虑到财政教育投入阐释的效益具有较大的外溢性,当此类支出给当地政府带来较大负担时,应适时制定中央政府的财政援助政策。

作者:李冬梅、盛学滨(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