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苑利:一只小虫子带来的人类文明

苑利

苑利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视频

点击观看高端论述

点击查看课件

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用叶子泡水喝,开创了茶文明;用泥土烧制杯盘碗盏,开创了瓷器文明。同是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还发现了一种小虫子,这种虫子能吐丝,它吐出的丝可以用来纺织、印染、彩绣。由此,中华民族的纺织文明、印染文明和刺绣文明应运而生。这种小虫子就是蚕。今天的故事就让我们从蚕讲起。

一、中国蚕丝利用小史

现在我们穿的服装多由棉或纤维织成,但棉花在中国普及大约是800年前的元代,历史并不长。化纤的历史更短,只有不到100年。那么,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人们穿什么?

最早的纺织材料有两类,一类是,一类是

麻主要是苎麻。苎麻长得很高,有两三米,长到一定高度之后纤维成熟,人们把它割下来放在水里浸泡,十天半个月之后它的表皮就会腐烂,露出白白的纤维。把这个纤维剥下来纺成线就可以织布。除了苎麻之外,还有一种麻叫大麻。大麻南北方都有,也可以作为织物使用。以前的麻衣多半由苎麻和大麻为原料制成。

另一类纺织材料是丝。中华民族用丝纺织的历史非常悠久。我们在河南荥阳汪沟遗址发现了距今约5500年的丝织品残存。在距今约5000年的浙江宁波余姚河姆渡遗址也找到了类似的丝绸残留,还有一个刻着蚕形象的陶片。同在浙江的钱山漾遗址也发现了5000年前的丝麻织物。这说明中国人从很早就开始利用蚕丝织布了。

这里强调三点:一是中华民族使用蚕丝的历史是5000多年;二是中国对蚕丝的使用不仅限于南方,南北方都有;三是当时使用的是野生蚕,野生蚕的个头很小,纤维很细。

当时的人们能织丝绸,说明已经会缫丝了。什么叫缫丝?把从树上揪下来的蚕茧放到热水里浸泡,丝会松懈下来。人们把丝捋成一绺,拉出来,会拉成一二百米长的丝线。丝绸就是用这样的丝线纺织而成的。当时的丝织品都很窄,为什么?因为他们使用的工具是腰机,即绑在腰上的纺织机。使用者一只脚蹬着经线的一边,把经线的另一边绑在腰上,腰前有一个横板,上面全都是纵向的经丝,然后通过一左一右梭子的甩动,将丝纺织成经纬组合的丝片。人的腰不会特别宽,所以织出的丝布比较窄。这种古老的技术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流传,比如海南、云南等地。

商周时期

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桑、蚕、丝、帛,说明商代不但有了用蚕丝织布的技术,而且还创造出相应的文字把它们记录下来。甲骨文中和蚕丝有关的文字有100多种,足见商代纺织技术对文字的深刻影响。

商周时期,人们在丝织方面有三项认识和技术革新:一是开始栽培桑树;二是对蚕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发现蚕只有在吃桑树叶时才能吐丝;三是不但学会了种桑养蚕,还学会了织布,而且出现了织锦,为秦汉时期的纺织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会绣十二种纹饰,叫十二章纹,包括太阳、月亮、星星、龙、山、野鸡等图案。最早这些图案是画上去的,后来慢慢变为绣上去。从衣服纹饰的出现可以看出,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保暖,同时考虑到了美化需要。

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

中国的种桑、养蚕技术进一步发展:第一,产区面积不断扩大;第二,大面积的桑树种植和养蚕提高了布的产量,带动了市场消费;第三,纺织技术已经成熟;第四,丝织品品种已经非常丰富,有绢、纱等。

汉代用蚕丝织衣的技术达到了什么程度?举个例子,上世纪70年代,我们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了一件素纱禅衣,它的重量只有48克。出土之后,我们试图恢复当时的技术,但无论怎么仿制,做出来的衣服最轻也有120克。为什么现在达不到原来的精细程度?大家经过讨论找到了原因。现在我们养蚕是越大越好,蚕大吐的丝就粗,所以用现在的蚕丝把禅衣织出来几乎是做不到的,因为丝比以前粗了。后来人们到山里用野生柞蚕丝又织了一件,重量差不多了,是50克左右。这说明古人使用的蚕基本上是未经驯化的野生蚕,是一种很小的蚕。

汉代已经有了刺绣。我们在北京、甘肃、河南、湖北的考古实践中都发现了汉代刺绣。其中马王堆古墓里的丝绸残片上绣的图案叫信期绣。信期绣的图案就像一只在飞翔的鸟。信期是候鸟的意思,所以我们也把信期绣叫做候鸟图案纹。

唐朝时期

唐代是中国丝绸业最发达的时期。为什么?有几个原因:

第一,唐朝时期,中国国富民强,消费需求旺盛,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大行其道,卖得非常好。

第二,唐朝时期,中国还没开始大规模使用棉花来织布,普通老百姓穿麻衣,贵族阶层穿丝绸。制衣原料除了麻就是丝,所以造就了唐朝丝绸业的繁荣。

第三,唐朝时期气候炎热,是中国历史上的高温期,全国平均气温比现在高两到三度。当时的长安(今西安)可以种竹子、橘子,扬州可以产双季稻,但现在不行。天气炎热当然要穿轻薄的衣服,麻衣即使不沾身也没有丝绸舒服。一个贵族小姐,平时用不着干活,坐在凳子上拿个小团扇,轻轻摇扇,这时穿什么衣服最舒服?当然是丝绸。当时中国人富裕,气候炎热,所以丝绸业非常发达。

第四,汉代已经开辟了丝绸之路,唐朝时期,大批丝绸通过丝绸之路销往中东、欧洲。那时欧洲还没有丝绸,欧洲人都以穿丝绸为时尚。

第五,很多古画中的人物穿着丝绸。唐代《簪花侍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中的贵妇和侍女都穿着薄薄的丝绸,五代十国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的贵族穿的也都是丝绸。

宋元明清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丝绸业有了很大发展。一是相关技术不断完善,印染技术出现革新。在纺织技术上,织机基本沿用了唐代的传统,但有了一些改进。这也反映出唐代对宋元明清时期丝绸业的影响。二是宋代造纸技术的成熟和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使知识传播变得容易。很多和纺织有关的专著得到出版,比如北宋的《蚕书》专门讲如何养蚕,明代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都讲到了古代的种桑、养蚕、纺织技术。

南宋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进攻造成大量人口南迁,中国纺织业南迁。在此之前,种桑养蚕是在南北方都非常流行的技术,但南宋时期,我们主要的纺织和刺绣技术都移到了南方。宋代纺织业局限在太湖流域,到了清代就转移到了江南一带,清代的三大织造府江宁织造府、苏州织造府、杭州织造府都在南方。这种转变一方面和战乱有关,另一方面和元代棉花纺织技术的普及有关。棉布非常暖和,用棉布做的衣服在北方非常适用,所以元代之后北方的纺织材料由丝转为棉,丝织品生产迁移到南方。

在织好的绸缎上进行艺术加工有绘制、印制等方式。明清之后主要加工方式是刺绣和印花,平民百姓的衣服主要是印花,如蓝印花布、蓝印花小夹袄;贵族仍然喜欢丝绸,对丝绸的艺术加工主要是刺绣,比如皇帝穿的龙袍,基本上都是绣的,没有画的。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吴自强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