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色文化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用红色文化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爱国主义具有价值共通性和情感互融性。新时代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和教育功能,通过走进红色历史、领悟红色精神、践行红色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红色文化 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文化,是激励中华儿女不畏艰险、攻坚克难、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和育人功能,用红色文化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红色文化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意义深远

红色文化是具有宏大正能量、值得不断发扬和传承的优秀文化。用红色文化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从红色文化的政治功能看,红色文化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红色文化的形成,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密切相关。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了屈辱、挨打的艰难局面。在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血与火的探索与斗争中形成了包括坚定革命信仰、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在内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诞生的时代背景、发展脉络、政治价值决定了它与生俱来的重要政治功能,是全党全国全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资源。

从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看,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产品,红色文化一方面可以以伟人旧居、革命旧址、历史文物等为依托,打造出著名的红色景区或旅游景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一定的公共文化产品,如广播、电影、电视剧、小说、歌曲、图书和出版物等,成为供人们学习观赏的精神文化产品。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较大程度地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看,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需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功用。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本质上需要扎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加强爱党爱国教育,用活用好红色文化这一优势资源,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铸魂育人上下功夫。

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具有价值共通性和情感互融性

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具有价值共通性。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同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价值属性上,两者具有共通性。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阶段、各个时期宣扬、倡导、信奉的主流社会价值观,是一种团结、进步的精神力量,都宣扬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都倡导“有国才有家”“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都信奉真、善、美和公平正义,两者都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价值属性上具有高度的共通性。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是爱国主义的突出表现和集中展示,爱国主义可通过红色文化这一有效载体得以展现和传承,是红色文化价值内核的集中体现。

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具有情感互融性。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都是一种情感和意愿表达,在表现形式和情感归属上具有互融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内容上互融。红色文化中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等精神文化,爱国主义作为其中重要的内容予以呈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激昂的主旋律,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牢固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爱国主义自古有之,而其在中国近代以来最主要、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红色文化,具体表现为时时刻刻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自觉肩负起救国救民救亡的重任,不怕流血牺牲,永远忠于自己的国家。第二,形式上互融。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如革命遗址、伟人旧居、烈士遗物等大多以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呈现,供后人瞻仰纪念。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需要借助某种介质或载体,红色文化成为其最重要的展示方式之一。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这种价值共通、情感互融的特性,为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提供了丰厚土壤和有利条件。

通过走进红色历史、领悟红色精神、践行红色使命,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走进红色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学习红色历史,既是学习好党史和新中国史的客观要求,也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基础。走进红色历史,就是要在“学”上下功夫,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伟大成就,清楚今天的美好生活是“从哪来的”“怎么来的”,通过组织“学”,引导“思”,做到学与思相结合,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知行合一。

首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突出红色文化主题教育,设置相关专题,并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开展案例式、互动式、探讨式、体验式、答疑式教学,综合运用“看”“学”“讲”“唱”“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其次,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红色文化引领,通过日常播放红歌、放映红色影片、张贴红色宣传海报等,营造校园“红”氛围。在各类文体活动中嵌入红色文化元素,校院(系)联动,营造处处有课堂、时时被熏陶、人人受教育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间隙、课程内外都能书写好第二课堂成绩单。最后,扎实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现地教学。高校要充分利用当地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故居等历史文化场景,通过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三会一课”、主题团日活动等形式,最大程度地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到现场去体验和感受,观看历史照片、历史实物,聆听红色故事,实地感悟红色历史。只有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地学习红色历史、走进红色历史,才能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进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为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奠定知识、理论、情感和实践基础。

领悟红色精神。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领悟红色精神,就是要在“悟”上下功夫,“悟”是一种内心的体验、感知、反馈,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关键。要通过找源头、寻历程、亲体验等方式组织大学生走进党史军史的大河之源,深切领悟红色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首先,在源头实景中感悟革命之艰。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习培训等方式,组织大学生深入红色景点、历史博物馆等红色故地,开展实地参观、现场教学、实践体验等活动,让大学生在现地感悟斗争之复杂、革命之艰辛、信仰之力量,引导他们与现实生活、与自己进行观照,找出差距,反思不足,达到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的目的。其次,在红色故事中感知革命之难。邀请革命烈士后代、红色教育专家,生动讲述和还原当年枪林弹雨、血雨腥风、艰苦奋斗的场景,让大学生通过图片、实物、文字、视频,真实感悟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最后,在体验式教学中体会革命之苦。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体验式教学,沿着革命先辈们曾经战斗过的足迹,来一次实地的体验之旅。接过先辈们的枪、踏着先辈们的足迹,挑一次上山下山的粮、吃一次难以下咽的饭、淋一次毫无遮挡的雨……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思想受到洗礼、灵魂受到拷问,切实体会到信仰的力量、革命的艰辛。通过领悟红色精神,进一步强化爱国情怀,激活爱国基因,增强国家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让大学生自觉与革命先烈对标,将现实与历史对表,找到人生的价值目标,升华灵魂的精神家园。

践行红色使命。践行红色使命,要在“做”上下功夫,高校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和实践中。在“学”“思”“悟”的基础上,突出“做”,突出实践,突出学以致用,教育引导大学生把学习成果自觉转化为爱党爱国、报党报国的实际行动,“学中做”“做中学”,将红色精神的践与行融入到点滴之间,在学习与实践中实现精神与境界的升华,这是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归属。高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精准施策,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初心使命。

首先,坚定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通过组织开展红色家书诵读、红色文化作品赏析、红色人物故事分享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树立远大理想,明确目标定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发愤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学好本领。其次,强化吃苦精神。针对当前大学生多为“90后”“00后”,自小衣食无忧,艰苦奋斗意识不够强的状况,要从思想根源找办法,通过大学生日常行为调查,特别是生活消费等情况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艰苦奋斗意识教育。同时,结合红色文化中先烈们在艰苦条件下节衣缩食、艰苦奋斗的历史故事或片断,引导学生发扬不怕困难、敢于吃苦的精神,努力培养自强不息、敢闯新路的精神品质,打牢艰苦奋斗的思想根基。最后,增强学习动力。当前大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高校要利用好红色文化,通过现地参观、舞台剧等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树立人生理想,明确学习目标。同时,抓住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等,组织开展系列活动,通过升国旗、唱国歌等方式,引导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爱国情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支持大学生“走出去”参加支教、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就业创业教育中,教育引导大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扎根,服务人民、奉献国家。

(作者为南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研究——以江西高校为例”(项目编号:20JDSZ3111)和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爱国主义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项目批准号:JXJG-19-27-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韦海:《让红色文化成为以德树人的文化底色》,《人民论坛》,2019年第11期。

②邓鹏:《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第19期。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