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良好心态滋养优良作风

以良好心态滋养优良作风

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个人优良作风不仅来源于坚定的政治信仰、强烈的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也受到个人心态的重要影响。

心态是作风的心理基础,对作风具有导向甚至支配作用。对组织存感恩心,才能养成忠诚奉献的好作风;对法纪存敬畏心,才能养成严于律己的好作风;对工作存进取心,才能养成恪尽职守的好作风;对他人存尊重心,才能养成谦虚谨慎的好作风;对群众存公仆心,才能养成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好作风;对挫折失意存豁达心,才能养成宽以待人不计得失的好作风。可以说,良好心态是优良作风的营养液。传承、弘扬优良作风,就要保持良好心态,摒弃不良心态。

良好心态的本质是优良思想品质、积极心理因素、科学思维方式,包括正确的价值观念、宽广的胸怀、合理的自我定位、健康的情绪等多个要素。党员干部要保持良好心态,须在三个方面着力。

不断提升认知的正确性。良好心态包含着正确的观念、科学思维,这两方面都属于人的认知正确性问题。在这方面人们经常面对三大障碍:首先,海量而又复杂的信息造成认知的困难。认知—实践—认知,是一个反复循环、连续不断的过程。在对社会现象以及具体的人、事认知过程中,人们不断接收到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按照其包含的价值导向可以简单划分为正面信息、负面信息、混合信息。正面信息引导人们向善向上,负面信息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的认知。而混合信息,既包括正面信息也包括负面信息。其次,有些思维方法会造成认知偏差。人们的思维方法多种多样,有些对认知非常有益,如辩证思维方法;有些思维方式会造成认知歪曲,如选择性注意、以偏概全、低估或者夸大等。然而,辩证思维方式是要经过训练才能形成的,那些容易造成认知歪曲的思维方式恰恰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惯常运用的思维方式。再次,错误的价值观是形成正确认知的极大障碍。在认知过程中,个人的核心价值观在思维过程中起到了衡量标准的作用。假如一个人认为名利最受社会尊重,他就会筛选、关注人们如何获取名位、财富、权势荣耀的信息,并倾向于从获取名位、财富、权势荣耀解读人们的行为。这些解读反过来又会强化他的价值观念,并引导他作出更多追名逐利行为。承认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强化反思意识,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才能更为客观地评价、理解多种性质的信息;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从正面看待、理解社会现象,并进而坚定向善向上的价值观念,激励自己提升修养弘扬优良作风。

始终保持社会性心理需要合理适度。良好心态包含合理、适度的心理需要。心理需要是人们行为最主要的内在驱动力,合理适度的心理需要才能引导出积极的行为,过强或者过弱的心理需要则会造成思想行为偏差。人们对于保持物质需要的合理适度已经具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但是对于社会性心理需要的合理适度,很多人还没有足够重视。成就需要、影响力需要、亲和需要,是对党员干部心态与作风具有重要影响的三种社会性心理需要。一些党员干部的不良心态,与其社会性心理需要过度有直接关系。成就需要强的人,对所从事的工作非常执着、务求成功,这表现在敬业精神方面是好事情。但是成就需要过强则容易误入歧途,一方面有可能导致“唯业绩论”“作秀”“走捷径”;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干、少干。影响力需要过强,就会听不进不同意见,工作生活作风往往凌厉霸道。这说明其影响力需要过强已经造成心理失衡。如果在工作中影响力需要过弱,就容易缺乏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产生“不惹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态,回避矛盾与问题,甘做“鸵鸟式”领导。这不仅影响个人履职尽责,还会造成不良风气的滋长。亲和需要强的人,喜欢与人交往,乐于让交往对象得到良好的交往体验;这对于协调工作以及贯彻群众路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亲和动机过强,把“亲和”放在原则之上,工作上容易偏听偏信,交往中容易“亲清不分”,影响公正廉洁。这就需要党员干部对自己的社会性心理需求保持清醒地认识,把自己定位为“人民公仆”的一分子,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与担当调整个人心理需要的强度,使之合理适度。

着力培养情绪调节控制能力。良好心态包含着健康的情绪,但是时代环境以及个人生活的境遇让不健康情绪的出现具有必然性。不仅挫折、疾病、岗位变化等突发事件容易引发人们的不健康情绪,就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们也容易产生不健康情绪。保持情绪健康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必修课。面对艰巨而繁琐的任务、严格的考核考评等诸多因素带来的压力,党员干部也容易产生一些不健康情绪。保持健康情绪,就要着力提升情绪调节控制能力。首先,要提升工作能力增强情绪调节能力。缓解本领恐慌,应对工作压力能力自然就会提升,增强自信,情绪就会更为积极。其次,要以追求高尚的生活情趣来增强情绪调节能力。以养正气去邪气方式释放压力、消除郁闷,驱除灰暗情绪,保持平和、喜悦的积极情绪。决不能以生活方面的放纵来释放压力,那样只会产生新的压力以及负面情绪。再次,预防过度应激情境发生,熔断过度应激情绪。要充分认识大悲、暴怒等过度应激的情绪会让人产生“认知偏狭”,在这种时候容易失去灵敏的感知力和正确判断能力。所以,首先要尽量预防,把矛盾、问题分解,及时处理,避免因为问题积累导致剧烈冲突。对没有预见到的过激反应情绪,最重要的是及时“熔断”,学会“转念一想”,通过转移注意力、更换环境疏导过激情绪;避免在情绪冲动下作出决策或行动。做好情绪的主人,才能塑造良好心态,弘扬优良作风。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