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治理,让美丽中国更精彩

“多元化”治理,让美丽中国更精彩

近年来,生态环境作为全国两会的重点话题之一,热度一直不减。话题年年有,议题年年新。今年的全国两会,笔者就注意到,“多元化”成为今年生态环境热议话题中的新亮点。

步入“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新的更高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就包括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今年的重点工作中还强调,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如何实现“十四五”目标?在众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言献策中,“多元化”不约而同地成为代表委员们口中的“热词”。

有些代表、委员建议,生态环境治理应进一步坚持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政府依然是多元中最重要的一元,但政府的角色应当进一步转变为“设计师”“裁判员”。在具体项目上,应当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综合运用土地政策、金融工具,通过推进产业融合等措施,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

笔者调研发现,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成功案例都实现了多赢——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企业得到发展空间,资本实现增值,政府不仅减少了生态治理财政投入,还增加了税收。笔者相信,在严守红线、遵守规划的前提下,政府只要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放宽限制、做好服务、加强监管,各种妙不可言的“灵感”会不断迸发,转变为生动的实践。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需要的正是这种“灵感”。

生态环境治理应实现治理方式的多元化。山水林田湖草,还有沙地,应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如果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一刀切”式的治理,那就是不尊重自然规律。唯有在坚持因地制宜的前提下,创新技术手段,实现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各地的生态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自身原本的美丽。

此外,生态环境治理也应追求治理结果的多元化。治理结果的多元化是指在改善生态环境、不产生安全隐患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允许不同治理“成品”的存在。生态环境治理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治理废弃矿坑,并不是只有将其填埋并复垦这一个结果,而应当统筹考虑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生态环境乃至产业布局等要素,因地制宜地选出一个最适合的“归宿”。

多元,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选择、更多的生机。笔者相信,随着生态环境治理多元化局面的出现,美丽中国必将更加山清水秀、万紫千红。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