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影像叙事向世界展现中国脱贫攻坚伟大成就

以影像叙事向世界展现中国脱贫攻坚伟大成就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建党百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媒体肩负着报道脱贫攻坚成果、讲好扶贫脱贫故事、传播中国减贫经验的重要任务。媒体在脱贫攻坚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影像传播时代,不同类型的视频节目凭借其高度具像化的表达优势,能够更好地传播信息、讲述故事,更易引起国外受众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是中国脱贫攻坚故事对外传播的重要力量。

一、脱贫攻坚故事的影像传播现状

近几年,我国媒体积极选用多渠道、多形式的影像表达,致力于向世界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展示中国减贫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的国际传播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梳理现有的纪实类脱贫攻坚影像节目,内容主要如下:

1. 以党和政府为主体,用镜头传递脱贫攻坚政策信息,展现减贫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在脱贫攻坚故事的对外传播中,选择恰当有效的传播方式,传递脱贫攻坚信息、促进国际减贫交流、分享减贫经验、贡献中国智慧,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2020年推出的三集政论专题片《为了总书记的嘱托——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过的贫困村脱贫纪实》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深入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河南兰考县张庄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河北张北县德胜村等24个贫困村调研指导的历程。影片以“解说词+画面”的传统政论片的方式,清晰地传递了党中央扶贫政策与信息,指明了扶贫工作努力的方向,用一个个战天斗地的脱贫故事,谱写了一曲曲万千人民心连心、复兴路上奔小康的激越赞歌。

《减贫?寻道》《脱贫攻坚进行时》等一批政论片致力于传递扶贫政策信息,展现减贫成就。这类纪录片镜头大气恢弘,解说铿锵有力,音乐愉悦激昂,实现了影像宏大叙事的多元表达,用一幅幅画面彰显了中国在人类减贫史上创造的奇迹,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全党全社会之力集中消除贫困的治国理政决心,激发着中国人民在脱贫攻坚道路上不断奋进。

2. 镜头深入基层,讲好脱贫攻坚“小人物”的故事

一批优秀的纪录片以鲜活的个人故事诠释了国家脱贫攻坚主题,表达方式具象生动,同时又兼具思想高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纪录片《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将镜头对准冲锋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小人物”,展现了中国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的磅礴力量,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

该片不仅仅与世界人民分享了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更通过深入的报道展现了脱贫攻坚背后的不易与艰辛。影片中镜头聚焦于洪湖村村民和各级村干部之间就搬迁问题产生的争执、茶林堡村支书王章红与技术员之间的矛盾等,通过描画和还原基层扶贫干部面临的真实困惑和努力奋斗的现场,从多个方面呈现了脱贫攻坚道路上攻坚者的酸甜苦辣,让观众全方位、更立体地体会到精准扶贫的意义和价值。

从影像表达层面来看,该片突出了脱贫攻坚战场的直接参与者和创造者,选用脱贫攻坚一线基层干部的视角,由此观众被代入到百姓真实的日常生活中,能够切身体会到脱贫减贫路上他们遇到的困难,能够感受到生活改善和乡村巨变带给他们的喜悦。另一方面,影片加入导演的口述,作为故事的补充视角,对脱贫攻坚成果进行旁证,更易引发观众的共鸣。影片采用零解说的方式,没有了传统解说词带来的距离感,同期声和流畅的镜头剪辑相配合,使影片呈现出一种平易近人的鲜活感。

不同的影像技术手段在拉近影片和观众距离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电视专题片《决战脱贫在今朝——共同的事业》中,出现了一段来自祖国各地基层扶贫干部的画面。与其他镜头不同的是,这些画面全部都是扶贫干部在自己的工作场合拍摄的自拍画面,这些镜头拍摄可能不够规范、不够漂亮,但是它们展示了扶贫人员最日常的工作现场,带有来自一线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正是因为这份未经加工的、带有泥土气息的现场,我们能更好地体会到扶贫干部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更能感受到他们扶贫道路上不断奋进的勇气和热情。

3. 镜头对准“他者”,让外国人讲述中国脱贫攻坚故事

在脱贫攻坚故事的对外传播中,故事由谁来讲述至关重要。近两年,陆续有纪录片邀请外国人担任故事讲述者,用“他者”的视角观察、记录、体验中国的扶贫历程。

2019年,五洲传播中心、国家地理频道等联合出品的三集纪录片《做客中国——遇见美好生活》在中外媒体上相继播出。该片邀请三位美国主持人做客中国乡村,用外国人的视角呈现出一个个真实亲切的脱贫故事,以小见大,彰显着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发展成就。影片中,外国人作为“客人”,带着疑问和好奇探访、走进乡村,关注着最基层的乡村生活,在与村民同吃同住、一同劳作的亲身经历中,切入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核心。

2020年,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与美国库恩基金会联合制作了专题纪录片《中国脱贫攻坚》。该片由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主持,从西方人的视角解读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影片代入主持人库恩的第一视角,走入田间地头、走近贫困户,讲述了读书改变命运的甘肃女孩、养骆驼脱贫的哈萨克族牧民、易地搬迁走出大山的贵州老人等普通人的故事,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个一批”等中国脱贫攻坚理念呈现给海外观众。

2021年2月,中英合拍纪录片《行进中的中国》开播,通过两位外籍主持人安龙和珍妮的国际视角,描画了中国脱贫攻坚的卓越成就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从西南边陲到北方大漠,再到东部沿海,安龙和珍妮深入现场采访,以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人物故事和案例,讲述中国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政府、人民和社会各界如何克服难题、历经考验,向世界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这类纪录片镜头朴实无华,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中国乡村的山川风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乡村的美好。此外,影片忠实地记录了外国主持人在中国乡村的所见所闻,通过选用以中近景别为主的记叙方式,深入记录中国扶贫工作成就;通过镜头的流转,不着痕迹地推动故事的发展铺陈。“他者”视角和客观中立的镜头将中国脱贫攻坚理念和成就完整呈现给外国观众,与此同时也从别样的角度触发了观众的情感体验,赢得观众的价值认同。

二、脱贫攻坚故事对外传播的影像表达策略

2021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头等大事就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对于媒体而言,正是向国际社会展现脱贫攻坚成就、展现立体多维中国形象的传播良机。

1.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做好信息发布和政策宣传工作

中国的脱贫攻坚是人类历史的壮举,是在国际传播领域中非常值得记录和书写的故事和传奇。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历史节点,对外传播作为党的对外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机遇前所未有,使命空前艰巨。

以此为契机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推进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对外传播,媒体工作者要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以更加丰富、更加多样的传播形式展现脱贫攻坚历史进程和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思想保障和良好舆论氛围。

2. 向“世界观众”讲述中国脱贫故事,提升中国在国际脱贫领域的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

脱贫攻坚叙事,既是中国自身的本土故事,又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是具有国际共通性的传播议题。借助脱贫攻坚叙事,在对外传播中引入多元传播视角,主动融入国际传播场域,以影像化、故事化的方式展现中国取得的成就,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扶贫国际传播为抓手参与国际话语竞争。

3. 将镜头对准基层,把脱贫攻坚第一线作为宣传报道主战场

借用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一句话:“如果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你离的不够近。”在讲述脱贫攻坚故事时,要始终坚持将镜头对准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让镜头离群众更近一些。

镜头是观众的眼睛,也是媒体讲故事的工具。脱贫攻坚故事发生在广阔的田间地头,媒体要学会在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中发现细节、塑造典型、讲好故事,运用跟拍、抓拍、长镜头等纪实手段,完整呈现鲜活而有生命力的现场片段,发挥影像手段独有魅力,增加影片代入感和感染力。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是千千万万扶贫干部的使命,也是我们媒体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中国脱贫故事丰富多彩,有太多不平凡的故事值得去记录、去讲述,在脱贫攻坚故事对外传播的影像表达中,媒体工作者应该积极寻找与国际共通的减贫话语和议题,运用多种方式展现脱贫减贫成就,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自己的话语权,更好地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大国形象。

(高晓瑜,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舆情与国际传播研究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