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减贫实践的经验与成就不仅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体现在群众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

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辉煌成就之一,便是人民群众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脱贫致富自信心的显著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欧阳雪梅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精神面貌显著变化,表现得比以往更加自主、自觉、自信。在党的领导下,国家深入推进文化建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文化惠民工程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向特殊群体倾斜,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神扶贫顺利进行的背后,是党和国家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坚持人民的主体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一直保持对政府的高度信任和信心。

华中科技大学减贫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向德平认为,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信心、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主动性增强,精神面貌显著改变。山东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林聚任表示,农村地区文明新风尚正在逐渐形成。一是村规民约普遍存在,二是婚丧嫁娶等习俗变化较大,三是农村陋习得以摒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人民脱贫攻坚的自信心和积极奋斗的自主性,离不开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柳礼泉表示,党中央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近年来,我国重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依据,促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通过“互联网+”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上网服务等蓬勃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的文化生活。此外,加强思想文化引导与治理,通过弘扬与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实现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的有效指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团结奋斗、改革创新的文化主旋律等,为精神扶贫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

彰显伟大中国力量

在这场全民族的脱贫攻坚战中,不同的群体呈现出新时代精神面貌,涌现出大量脱贫攻坚人物和事迹。被誉为“新时代愚公”的重庆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的事迹,给调研中的向德平留下了深刻印象。从1997年开始,毛相林带领村民,用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路。2005年,毛相林又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历经13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

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涌现出一大批像毛相林这样表现突出、贡献重大、精神感人的杰出典型。在党的领导下,他们倾情付出、无私奉献,和亿万人民一道,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柳礼泉注意到红色旅游在红色文化传承和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如株洲炎陵、茶陵两个国家片区贫困县擦亮革命老区的底色,探索脱贫工作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的脱贫故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柳礼泉表示,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归根结底就是靠文化自信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前进。同时,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意义重大。

向德平表示,脱贫攻坚增强了贫困群众现代发展观念,提升了贫困群众参与发展、参与建设的主人翁意识;脱贫攻坚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党性强、作风正、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脱贫攻坚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这场脱贫攻坚的思想革命,不仅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提供了坚强保证,也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聚了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