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力量要在桶前较真儿

执法力量要在桶前较真儿

居民混投生活垃圾将可能吃罚单——本月起到今年底,北京市城管执法队员将深入居民小区(村),在双休日垃圾投放高峰等时段开展重点检查,对拒不听劝阻、屡教不改者,坚持劝阻、书面警告、罚款“三步走”。

生活垃圾分类在京施行一年有余,成果显著,问题也比较集中。一些居民在社区抓得紧时确实分了一段时间,管理稍有放松就忘了这茬;有的人摸清了桶前值守规律,专挑无人时段混扔了事;还有的人遇到劝阻教育口头抱歉,但三番五次依然不改。犹记垃圾分类施行周年之际,对90%的全民垃圾分类参与率,相关部门曾坦言,这是在政府大力推动、桶前值守、“二次分拣”等客观条件下实现的,全民参与的社会基础仍不够牢固。如何持续激发个体责任感,提高居民积极性,将垃圾分类由外在约束转化为行动自觉,是现阶段的紧要任务。

经验表明,一纸罚单,效果好过一箩筐劝说。垃圾分类本就是“精细活儿”,管理功夫更得往细处下、往实里做。小区有没有放置标识清晰的垃圾桶,居民手里的袋子是分装还是混装,号称分装完毕的是否真的拎清了、分对了……真管真罚,才能进一步敦促人们认真分、主动分。一旦标准失之于宽、力度失之于软,让混装乱扔都能蒙混过关,就可能撕开大口子、重回老样子,让来之不易的分类局面功亏一篑。此番,执法力量深入居民小区,检查个人行动,这样的较真儿,彰显着绣花针脚的日渐细密。

执法力量聚焦桶前“最后一米”,当然不是易事。全市小区如此众多、具体情况参差不齐,如何做到不留盲区?若真发现了混装混扔,如何认定这是偶尔为之还是屡教不改,又怎样保证“绝无下次”?法规的震慑力很大程度来自“无一例外”的“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果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往往会适得其反,让人感觉“雷声大雨点小”,大可我行我素。正因此,对于预想到的种种情境,要相应准备对策,能否开启垃圾分类“随手拍”,补足执法力量;能否安装摄像头全方位记录情况,识别“顽固分子”。拿出让所有人清晰可感的力度和决心,千家万户经年累月的旧习惯,就会早一点成为“过去时”。

古语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趁着一年多来打下的基础,稳扎稳打、动真碰硬,垃圾分类的文明新风方能越吹越劲。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