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刘志明:【学党史】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

二、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先介绍一下五四运动之前的国内国际大背景。在五四运动之前国内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在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两个大事件都与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有关系。从国内来讲,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之前是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向俄国学习,向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所以,五四运动以后,我们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蔡元培、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还有一些文学派的人士。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第一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第二是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第三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第四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人民的“民主”觉悟,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想要通过新文化运动勉励中国青年崇尚自由、追求进步、爱好科学,要有世界眼光。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1917年初,陈独秀受蔡元培的邀请,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到北京。北京于是成为新青年运动的主阵地。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生根发芽是提供了很好的舆论环境。但是新文化运动能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就要联系当时的世界格局了。1914年到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很多人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了质疑。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8月说过,东方思想固然不切于实际生活,西方思想亦未必尽是,几多之部分,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周恩来同志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写过这样的一段话:“吾人初旅欧土,第一印象感触于吾人眼帘者,即大战后欧洲社会所受巨大之影响,及其显著之不安现状也。影响维何?曰生产力之缺乏,经济界之恐慌,生活之窘困。凡此种种,均足以使社会上一般人民饥寒失业交困于内外。”这段话的意思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社会显著不安,老百姓缺乏安全感,生产力因为战争受到破坏。另外,生产力生产上不去,人们的经济活动很难进行,老百姓的生活窘困。所以,他得出一个结论,“方知昔日之理想乃等诸梦呓”。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感到震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他们心目中逐渐失却了原来那种耀眼的光芒。1920年,梁启超写了《欧游心影录》一书。《欧游心影录》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梁启超对战后欧洲的考察结果,反映了梁启超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和看法,也反映了他对中西两种文化体系的总观点。当时英国的一些学者认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文明不行了,西方的制度缺点很多,将来西方怎么办?要靠东方的文明来拯救。所以,梁启超很兴奋,在《欧游心影录》里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指孔子、老子、墨子——引者)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当然,这只代表了梁启超比较乐观的态度。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帝国主义面对十月革命惊恐万分,他们纷纷联合起来要镇压十月革命,要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使我们苦于帝国主义侵害久矣的中国人民感到特别的亲切。所以,中国出现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备受鼓舞。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预言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历史呼唤工人阶级。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发生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忙于交战,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压制,使得我们的民族经济在这个时间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其中,产业工人的队伍在不断增长,已经达两百万人左右,成为了一支新兴的阶级和社会力量。再加上一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就开启了一股新潮流,以马克思主义来观察中国的命运,来改造中国社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是战胜国。本来我们幻想作为战胜国,应该可以享受到好处,但没想到,巴黎和会同意将德国战前在山东强占的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日本,并将有关条款列入《巴黎和约》。这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彻底认清了帝国主义的虚伪和侵略本性。这就更加使先进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学习俄国,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爆发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学生3000余人齐集天安门前举行示威。他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陈宗舆”等口号,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挠,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天安门前,举行抗议集会,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面对强大社会舆论压力,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相继被免职,当时的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

1922年2月4日,中国和日本在华盛顿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将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该地全部开为商埠;原驻青岛、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的日军应立即撤退;青岛海关归还中国;胶济铁路及其支线归还中国等。

五四运动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必须排除万难,克服一切困难和阻力,通过英勇奋斗,来实现这个伟大目标。

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新阶段,进而通过马克思主义实践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当时,李大钊在《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目的是向广大有志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3月31日,由李大钊组织发起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这个研究会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共产党培养干部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在天津,周恩来同志还领导成立了觉悟社。在上海,陈独秀、陈望道等人也都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