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四个一”筑牢防汛“堤坝”

立足“四个一”筑牢防汛“堤坝”

7月以来,我国全面进入主汛期,河南等地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天气,强降雨、台风等极端天气造成的防汛形势十分严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各地各部门要立足“四个一”扎实推进防汛救灾工作,确保安全度汛。

先做一步,瞄准风险隐患再排查。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防汛救灾,重在以“防”为要,针对可能引发的各类风险隐患再排查、再整改、再落实,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尽最大努力避免人员伤亡。要思想上重视,坚决克服“侥幸”心理,深刻理解“细节决定成败”的内涵,明确隐患往往隐藏在不显眼处,认真考量每一个“微小”问题,在隐患排查上下足绣花功夫。突出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险工险段、洪涝风险点、小水库、尾矿库、水电站、城市地下空间等风险排查,建立防汛台账,不让任何一个水库、排站等重要基础设施“带病”运行。尤其要重视过去防汛救灾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紧盯防汛死角,以问题为导向,根据不同情况做好应急预案,在汛期到来之前把工作做实做密。

想深一层,推动应急措施再完善。防汛救灾不能只满足于一时的应急救援,而是涉及预案准备、物资供应、人员安排、群众安置、灾后恢复等方方面面的全链条式应战。稍有哪个“齿轮”出现了松动,就有可能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的警觉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觉悟,凡事多想一层、想深一步,围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各项应急措施再细化再完善。既要考虑解救转移被困群众也要考虑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饮水、有医疗服务;既要想办法打赢打好防汛硬战,也要想到严防洪涝过后的次生灾害“逞威”,防止因灾致贫和“大灾之后有大疫”,以完备的应急措施应对洪涝灾害之“万变”。

冲锋一线,投入抗洪抢险再加力。防汛救灾是场硬仗,越是艰难,越见精神。洪灾袭来,汛情就是无声的“集结号”,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当有“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豪迈和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担当,闻汛而动、迎汛而战、冲锋一线。按照定人、定岗、定时、定责要求,轮班在重点区域值守,加强监测预警、排查受灾情况,解救被困群众、做好应急处置。要在救灾一线把身份亮起来、责任担起来、作用显出来,做躬身一线的“指挥员”、抗洪抢险的“急先锋”、受灾群众的“主心骨”。积极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做到哪里最困难、最危险,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用昂扬斗志向人民传递信念和力量,筑起一个个冲不垮的“红色堡垒”,让群众安心。

更进一竿,借力数字赋能再增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在防汛抗洪中,创新科技的应用可以充当防汛的“耳目”“参谋”“尖兵”,只有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让人防、物防与技防三方面相结合,方能助力防汛救灾更进一竿,让抗洪更“聪明”。在此次河南防汛救灾的关键阶段,许多“黑科技”屡立奇功:有打通应急通信保障生命线的翼龙无人机、有能够保证救生员安全的情况下快速救助落水者的机器人“海豚一号”、有能在短时间内排出洪涝的“龙吸水”抢险车……从防汛监测预警到“科技范儿”十足的救援设备再到大数据等前沿分析技术,“科技赋能”让防汛救灾更科学高效。各地要能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引导企业加大安全生产科研投入,着力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应急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来源:宣讲家网)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21/0728/1136672.shtml(转载请保留)

作者单位:枞阳县委组织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赵一頔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