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尹德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2)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其深刻背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赋予了首都发展新的使命。如何将首都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怎么理解这个问题?举一个例子。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0%提高到50%,只用了几十年,但欧美等国家用了一两百年,所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是非常快的。这意味着什么?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当前,中国是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已经有8亿多人生活在城镇之中,未来还会有两三亿人进入城市。十几亿人生活在城市,未来的城市工作是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并提出要做到一个 “尊重”、五个“统筹”,即“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第二,首善标准要求北京发挥好表率性作用。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出发,北京发挥好表率作用对全国的改革发展大局意义重大。

2014年2月25日至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强调北京要“进一步做好城市发展和管理工作,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怎么理解首善标准和表率性作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三,新时代要求把握好北京城市建设的阶段性特征。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明确提出城市群概念。城市群的形成和扩展,经历了多中心孤立城镇膨胀阶段、城市空间定向蔓生阶段、城市间的向心与离心扩展阶段和城市连绵区内的复合式扩展阶段四个阶段。以前的北京处于第三个阶段,很多人向东城、西城聚集,具有典型的向心化的流动特点。未来的北京将向第四个阶段,也就是城市群迈进。在转型过程中,我们将面临一些问题和阵痛,需要通过相关改革来解决好。

北京从增量发展阶段转变为减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两个需要破解的现实难题:一是城市规划方面的难题;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方面的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为北京城市规划,解决北京“大城市病”开出良方,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这一举措改变了北京“单中心”的城市结构,是解决若干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交通方面,根据2018年4月公布、同年12月通过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2018—2035年)》(下称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未来雄安新区到大兴机场仅需20分钟,到北京仅需30分钟。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问题是一个老话题。早在1982年,《北京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就首次提出“首都圈”概念。2004年,京津冀三地达成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廊坊共识》。2011年,“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和基本遵循。

通过分析从2000年到2014年的数据,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河北的经济中心正逐渐向北京方向移动,人口中心也随着经济中心的移动向北京方向迁移。这一特点在2014年以前,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视察北京之前是非常突出的。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的一个重要背景。

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北京发展,有四个要点: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二是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三是走减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四是落实“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把以上四个要点集合起来,就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提出的“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吴自强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