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尹德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5)

三、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与首都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二是为破解世界级超大城市建设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三是为引领首都建设发展提供了纲领和蓝图;四是为科学应对城市发展新挑战提供了方法准则。

在方法论层面,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也有很多重大价值,我总结成了六个方面:第一,定位思维。未来的城市工作首先要明确城市的战略定位。第二,定力思维。要保证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通过抓规划来明确城市战略定位,保持“历史耐心”来解决问题。第三,重点思维。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北京的发展为例,就是要疏解非首都功能。第四,为民服务思维。各项政策有没有更好地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来规划设计,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第五,大局思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过一篇题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政治短评。对于北京也是一样,跳出北京来发展北京,才能更好地服务大局。第六,可持续发展思维。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生态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的建设,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生态保护红线内人类活动的控制、做好留白增绿工作等。

四、以实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扣住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谋划首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北京市编制了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即《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下称总规)。总规一共有八章内容,第一章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后面七章讲“怎样建设首都”。

要做好首都工作,更好形成生动实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需注意三个要点:

第一,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这也是总规第一章内容的标题。在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方面,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要做好服务中央、筑牢首都安全防线等工作;作为文化中心,要打造先进文化之都,做好文化传承,提高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知名文化品牌等;作为国际交往中心,要服务国家开放大局,成为展示成就的首要窗口、重大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作为科技创新中心,要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经济增长极、创新人才首选地。

北京发展的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并且非常重要。和谐宜居包括若干个指标,比如经济发展、城市文明程度,还有生态环境、生活便利、城市安全、城市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以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这一指标为例,从理论层面看,北京是否成为和谐宜居城市,要看人均绿地面积有没有达到指标要求。也就是说,和谐宜居有严格的指标体系来评价,那么城市该如何建设就非常清楚明确了。

在城市规模层面,总规提出“降低人口密度,严控建设总量,调整用地结构,严控建筑高度”。近几年北京的住宅用地供给量一直在下降,就是因为我们在严格控制、逐步下调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还提出要“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到2020年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由现状46%下降到45%以内,到2035年力争下降到44%”。通过减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来推动城市转型。

在空间布局方面,总规提出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通过微中心建设、多点支撑来解决城市问题。

第二,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首都功能的提升包括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生态问题。现在我们提倡走减量发展之路,一块地腾退出来以后该怎么用?有人说还原绿地。但真正目光长远的人会想如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发展。

前门南侧有一个三里河公园,明代时是皇城的泄洪渠,旁边有很多茶楼和戏舍,清代时废弃了,之后被填埋,直到2017年,街道干部沿着原址将其还原成了一条900多米的河道,重现了水穿街巷的美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让城镇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记忆该怎么表达?三里河的两侧就有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南锣鼓巷南门再往南100米有一个胡同,叫北河胡同,也是有民宅,有水,有绿地。大家有时间可以去感受一下住在胡同里的居民是怎样度过傍晚的。为什么要特别提一下北河胡同这个地方?因为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视察就去了东城的玉河,而玉河恰恰流经了北河胡同。这就是北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一个生动实践。

第三,转变规划方式,保障规划实施。总规要求,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常态化机制。规划执行中遇有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在改革过程中,维护好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保证其科学性,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最后我用三个词来概括这次课的主体内容:

第一个是首都功能。我们怎么把“四个中心”定位抓出效益、抓出特点?这是值得思考的。第二个是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注城市群建设,未来中国的城市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基于此,北京的发展要跳出北京,解决好区域发展的问题,进而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三个是城市治理。怎么让城市有温度、建筑讲故事、街区可漫步?在城市治理中,怎么化解大城市病?在微循环中,如何让城市更美、更好、更宜居?这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今天我们的课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展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回归本源去思考问题很重要。城市的建设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握住问题的根本表现,未来,北京该如何建设,京津冀又该如何协同,中国如何更好地实现民族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视频

点击观看高端论述

点击查看课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吴自强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