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设国际开发银行彰显中国理念
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建立了良好的双边互利往来。从金融合作来看,1995年第一家中外合作的投资银行由中国建设银行和美国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合作,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参与了众多国际投资项目,在亚太乃至国际上影响越来越大。美国富国银行、美国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等都在中国设有分行。中国A股市场已经被美国明晟、英国富时罗素和美国标普道琼斯三大国际指数纳入,推动外资流入中国资本市场。中国也加速了资本市场的开放,完全放开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高华都提出了申请设立外资证券公司。美国标普和惠誉公司提出申请设立评级公司。
但是,国际开发银行比商业合作往来更能彰显“互利共赢”的理念。不仅仅是开发银行本身目标是寻求共同发展,而且是发展中国家主导建设的国际开发银行,能够从机制和效果上形成与传统国家开发银行的比较。金砖银行是典型的例子。金砖国家中,中国具有最大的规模、最强的实力和最大的发展潜力,但是金砖银行坚持贯彻平权机制,共同协商发展。国际多边开发银行本身的信息透明和公开,也是彰显“互利共赢”理念的最佳平台。通过中国在金砖银行实践过程中采用的标准、原则和方法,用实践及效果构建中国方案在全球的影响力。
从实践来看,国际多边银行的运营管理经验为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积累经验。亚投行是以中国为主导的多边开发银行,亚投行已经形成明确的服务亚洲和“一带一路”倡议。金砖银行并非中国主导的多边开发银行,而是金砖五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共建共享的平台。两个机制的协调发展已经是一种现实状态。亚投行成员范围广,金砖五国都是亚投行的成员国,而且印度、俄罗斯都是亚投行份额较大的国家。金砖五国在亚投行都有贷款。印度贷款份额占比最高。
从贷款的对象来看,亚投行将资源聚焦在基础设施和其他生产性的领域,主要的重点仍会集中在交通、能源、供水与城市发展这些部门。金砖银行对印度的贷款对象和亚投行比较接近,主要满足印度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从贷款形式来看,金砖银行和亚投行都尚未设置“软贷款”窗口。“软贷款”可以降低借款方的贷款成本,减少成员的还款负担,预计未来两家开发银行都会开展“软贷款”业务。
从贷款规模来看,亚投行贷款规模大于金砖银行,因此金砖成员可以将在亚投行的经验分享至金砖银行的运行中。
(四)构建“互利共赢”国际金融治理框架
1.深化金融开放
中国金融业配合不断“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其国际化程度将会不断提高。除了商业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尤其是国家开发银行也都积极探索国际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设。国家开发银行与巴西开发银行、俄罗斯外经银行、印度进出口银行和南非南部非洲开发银行共同构建了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十年来合作机制各成员签署多份多边合作协议,有力推动了金砖国家金融合作和经贸投资便利化。随着中国自贸区等建设不断深入,未来中国金融开放程度会越来越高。
2.构建以G20为核心的“互利共赢”国际金融治理框架
中国大力促进G20框架下的国际金融体系建设,构建以G20为核心的“互利共赢”国际金融治理框架。
图14 以G20为核心的“互利共赢”国际金融治理框架
资料来源:报告人绘制
图中所示,G20作为国际规则制定的协商平台,银行业市场监管规则制定由国际清算银行、资本市场监管规则由金融稳定委员会来制定,IMF、区域性金融机构以及人民币互换协议、金砖基金作为市场失灵的最后贷款人救助体系,存款保险作为存款类机构的补充保障,而各国主权最终以财政支持应对国际金融风险。相对于国际治理机构,国内由央行、财政部、金融业监管机构来对应运行。
中国已经是金融稳定委员会、IMF和国际清算银行这三个规则制定机构的委员和重要成员国,可以通过这些机构推动现有国际金融治理机构的改革,充分发挥G20平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协商共治的特征,逐步塑造“互利共赢”的国际金融治理理念,逐渐将金砖银行、亚投行等新型国际金融机构纳入治理框架,有效提高G20治理的有效性,联合IMF、世界银行、巴塞尔委员会及重要的全球会计准则机构等组织的资源与力量共同处理全球金融事务。
以上为从国际开发银行视角的国际金融治理的中国实践与中国理念的简单探讨与分享。
《礼记·礼运》大同章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中国互利共赢的治理理念必将在未来的国际金融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谢谢!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