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完善国际金融治理的中国方案
(一)理解金融治理变革滞后性,主动构建国际金融新机制
国际金融新机制是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但历史同时显示,国际金融机制变革与更迭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主动去争取构建。
1872年美国经济规模超过英国,1915年贸易总量超过英国,但是伦敦仍然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到20世纪40年代末,英镑仍然是全球最强大的货币,在全球储备货币中占85%的份额。其地位被美元取代是布雷顿森林之后。甚至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英镑在全球储备货币中仍占有25%的份额,虽然当时英国GDP仅占全球的4.4%。
英国为了保持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保持其原有势力范围和殖民体系,1931年9月曾组建英镑集团,1939年改称英镑区。成员国把大部分外汇准备金储存伦敦,供国际清算之用。印度、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即便在独立之后也都明显更偏爱英镑而非美元。二战后英镑估值过高,英国为自己的前殖民地提供了“胡萝卜加大棒”式的选项:如果哪些国家愿意继续用英镑作外汇储备并把那些钱放在伦敦,那么英国就会继续用海军保护他们的安全。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1946年,英国经济困难不得不向美国寻求援助。美国向英国提供37.5亿美元贷款,条件是英国承认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的领导权,并恢复英镑和美元的自由兑换。英国恢复了英镑和美元的自由兑换。持有英镑的国家纷纷向英国兑换黄金,并换取美元。不到一个月时间,英国黄金储备流失了10亿美元,兑换最终只持续6周。这标志着英镑彻底丧失国际货币主导权。
对于中国来说,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有所提升,但是在金融、科技等领域与美国仍存在一定差距,中国应坚持以互利共赢理念,主动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设立新型国际金融机构以补充现有治理体系的不足,不断提升自己国际金融治理能力。
(二)坚持“互利共赢”的中国治理理念
麦肯锡研究表明,世界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度正在上升。在73个经济体中,自2007年以来,有69个经济体的国内产值相对于中国的进口依存度上升;有72个经济体的国内消费相对于中国的出口依存度上升;还有58个经济体的国内投资相对于中国资本的依存度上升。
但是,中国在国际治理的参与中不认同国际社会“丛林法则”,反对霸权主义,不通过追求霸权以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2014年,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再次倡导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羮之美,在于合异。”中国互利共赢理念的提出并非权宜之策,而是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华文明历代相传的“天下观”及“大同”思想是互利共赢理念的文明渊源。“天下”就是天空之下,包括一切物质、精神层面,也包含整套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天下”之中没有内外之分,没有民族疆界。大同世界,是“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天下大同是中国人文思想的底蕴。
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是中国国际金融治理的指导理念。在国际金融治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彰显这一理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