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大建筑:新中国建筑发展的里程碑

北京十大建筑:新中国建筑发展的里程碑

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建设什么样的首都?如何建设首都?如何让建筑服务广大人民?这是一个重大挑战,也是当时新中国的建筑师们心中思考的问题。

1958年,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人民政府决定在首都北京建设“国庆十大工程”。北京“十大建筑”最后确定为: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和华侨大厦。

1958年9月6日,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召集千余名建筑工作者开会,作关于国庆工程的动员报告。除了组织北京的34个设计单位外,北京政府还电请了上海、南京、广州、辽宁等省市的30多位建筑专家,进京共同进行方案创作,涉及政治、文化、展览、酒店、交通、体育等多种建筑类型。

建筑形象要反映社会和时代的特点,在“十大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以张镈、赵东日等为代表的中国第二代建筑师从中国国情出发,努力探索中国现代建筑创作道路,形成了鲜明的创作思想,即:立基传统的创新精神、整体协调的环境观念、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和质朴求实的经济观念。

其中,人民大会堂工程巨大而复杂,需要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设计施工周期短,非常艰苦。早在1945年,毛主席就有了建设“万人大会堂”的想法,当时,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会议的代表共755名,狭小的场地条件下,代表们只能坐在长条木椅上,肩挨着肩,连伸手、喝口水的空间都有些困难,甚至有些代表实在没地方坐,只能站着参加会议。

当年的亲历者、建筑结构专家李国胜回忆:“晚上都要加班,整晚都在设计图纸。1959年3月初,我们已经完成了钢结构部分的全部图纸。一共3600多张,这么短的时间能完成,靠的就是艰苦奋斗。”

周恩来总理在《伟大的十年》一文中写道:“北京的人民大会堂这样大的建筑只用了十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它的精美程度不仅远远超过我国原有同类建筑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属于第一流的。”

说到人民大会堂,最亮眼的,就是它的室内设计。周恩来总理以王勃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为意象,提出“墙面与顶棚用弧形曲面连成一体,用鸭蛋青为主色调,一颗红星在中央,周围做成滴水涟漪,一波波荡漾开来……”“水天一色”的绝妙构思具体而生动,也避免了空间尺度失衡,体现了人民殿堂的亲和力。

在人民大会堂的对面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由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它的诞生解决了各类展览没有自己场地的缺憾。设计师很巧妙地采用“目”字的这种布局,把比较小的建筑规模尽量展开,让它可以和对面的人民大会堂形成比较对应的体量,这两组建筑一实一虚、交相辉映,配合整个天安门广场的规划,构成了一个十分大气且具有震撼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徐全胜认为,以人民大会堂为代表的“十大建筑”体现了党的伟大、社会主义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伟大。这些建筑是国家级的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产物,体现了当代的科技成果。他说:“如今,我们响应党中央号召,由新基建走向新建筑,既要强调建筑中所承载的产品、科技和技术,来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也要弘扬中国文化,做中国建筑文化的引领者和建筑科技的创新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越)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