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侧重点探究

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侧重点探究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促进劳动教育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融互通,对于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意义深远。以一体化思维把握劳动教育的阶段性与规律性,要求我们根据不同学龄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以及自身特点,明晰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侧重点,体现劳动教育在各学段不同层次的多元性与衔接性。

小学阶段注重启蒙劳动意识、增进劳动兴趣、明确劳动规范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身体成长、情感认知与逻辑思维构建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劳动教育应注重启蒙劳动意识及培养劳动情感,侧重对劳动常识的讲解与运用,使学生在劳动认知与情感体悟中,明确基本的劳动行为与劳动规范。

其一,劳动意识教育的启蒙作用。注重学生劳动知识形态及具体实践方式的启蒙与开发。素质教育起源于劳动生产,教育过程同属于劳动过程,劳动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这是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各学科有效衔接的理论基础。第一,依据学科特点进行教育启蒙。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等课程注重讲解基本劳动常识,将抽象概念通过数字新媒体形式转化为生动形象且易于理解的直观内容。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要为学生展开劳动活动及思维联想提供支持,拓展理论知识水平同劳动能力相匹配的创造空间。第二,通过开设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在体悟劳动中培育劳动情感。科学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及实际需要,消除劳动神秘感与距离感,建立劳动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认知劳动基本形态、亲身经历劳动过程中达到劳动意识启蒙。

其二,劳动兴趣教育的基础作用。在对劳动基本概念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劳动兴趣和劳动态度至关重要。学校要经常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与思维感知中体会劳动的意义,并保持对外界事物的求知与探索。教育工作者要敏锐捕捉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言语情绪的表达,对其情感变化进行正确疏导,以新颖灵活、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吸引学生的关注,并且保持与学生思维深度的一致性,维护学生合理的想象力,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并延伸出各种劳动形态,创造良好的劳育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于劳动创造的热情,切实增强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理解能力,提升思考力,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认知劳动、体验劳动、感悟劳动中提升劳动兴趣。

其三,劳动规范教育的榜样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是非观念,引导学生以辩证思维看待劳动行为及劳动结果,对劳动行为保持正确的判断。第一,学校要开展劳动荣辱观教育,加强学生对基本劳动法规的学习,将通俗易懂且富含哲理的劳动故事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思政课教学环节,让学生体会劳动规范的意义。第二,家长开展劳动教育时,要以身示范正确的劳动行为,让孩子在参与家庭劳动过程中理解责任与义务的关系。第三,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注意维护自身及他人的劳动权益,遵守劳动法规、避免陷入劳动误区,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理解与辨别,这是培育学生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规则等优良品质的重要举措,也为学生适应更高学段的学习夯实基础。

中学阶段注重树立劳动理念、提升劳动能力、培育劳动素养

中学阶段是学生智力飞跃与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生理状况与心理发展逐渐成熟的特殊时期,认知能力与自我意识进一步凸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自觉,尊重学生的劳动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理念,科学把握劳动教育规律,培育学生劳动素养。

其一,劳动理念教育的导向功能。劳动理念是个人对于劳动内涵认知及感触的集中表达,是影响劳动行为发生的隐性动力。面对一些中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概念模糊等问题,思政课教学既要引导学生明晰自身的主体地位,进而发挥能动性,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第一,思政课教师要以数字媒介教学有机融合各学科优势,通过探索和利用学生的求知心理,对照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遵循劳动教育规律,以正确的劳动理念教育拓宽学生的劳动实践渠道,引导学生走出特殊学段自我意识相对封闭的困境。第二,通过积极性评价厘清学生对于劳动教育、思政教育及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认知,发挥教育评价体系的监督与跟进作用,及时调整与完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

其二,劳动能力教育的实践功能。劳动能力是劳动者使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高中生参与劳动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缺失,是造成学校劳动教育失效的内生因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第一,将体验式教学融入思政课堂,打造学理性与实践性兼容的综合性课程,通过课程开发、计划制定、探究实施、成果交互等,让主体介入劳动过程,在认知、体验、反思中提升劳动能力。第二,多渠道拓展校内外实践场所,逐步建设配套完备的劳动实践教室、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完善校内硬件设施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平台。第三,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各项劳动教育方案,鼓励孩子自觉参与劳动,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指导孩子掌握必要的家庭劳动技能。

其三,劳动素养教育的筑基功能。劳动素养是个体从劳动角度分析劳动问题且运用劳动技能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价值观念、主体意识深入发展阶段,而个别学校只注重理论知识灌输、学生作业质量与考核成绩优劣,存在将劳动素养教育片面理解为掌握劳动技术或培养劳动情感的误区。第一,将劳动模范典型人物及光荣事迹纳入中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以榜样激励法引导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增强劳动使命、珍惜劳动荣誉。第二,提升思政课内容与质量,从课堂延伸至家庭和社会实践各环节,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及公益活动,助力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第三,营造校园劳动环境,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通过校园广播、报刊、新媒体等及时宣传,彰显劳动崇高、劳动光荣的主流价值。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