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级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4)

摘要: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任务,对比2018年5月28日的讲话可以发现,二者是互相关联的,且后者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一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关键核心技术是什么?是必须要突破的,不能自己不掌握、依赖于别人的技术。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二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对“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的丰富和发展。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三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四是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因为技术不能停留在自己掌握、国内能用的阶段,还要走向世界,赢得其他国家的认可。比如,争取在技术制定标准领域的话语权。未来我们要造的大飞机,不能仅是中国人用,也会卖给世界上其他国家。五是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主要看能不能聚到更多全球顶尖人才,如果大家都向往来到中国、来到北京,那北京将来一定会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我们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当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已经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面向未来,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拓展认识自然的边界,开辟新的认知疆域,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从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当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同时要加大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力度。虽然现在我们的研发投入位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是我们的大量研究集中于后期的成果转化、应用研究阶段,还迫切需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提到,“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加快突破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要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按照要求领任务,抓落实。“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关键是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吃深吃透,并且要从工作实际出发。

(二)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新部署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开展了以下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六个立足、六个更加、六个工程”。

1、“六个立足、六个更加”

一是立足支撑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更加突出前沿技术引领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二是立足服务国家战略与产业、科技安全,更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三是立足“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加聚力创新生态营造和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四是立足创新范式变革,更加畅通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融合。五是立足“三链”联动,即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联动,更加注重场景驱动和万亿级产业集聚培育。六是立足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更加释放京津冀协同创新巨大潜力。

2、“六大工程”

对于未来发展及远景目标,按照上述总体思路,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形成国际人才高地,切实支撑我国建设科技强国。北京围绕“筑根基、建优势、转范式、促联动、强协同和优生态”,部署推进六大工程作为抓手。

第一,对标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实施创新环境优化提升工程。我们要把创新环境建得更优越,吸引更多全球顶尖的创新创业人才到北京来发展。这一项工程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提出加快形成从战略科学家到领域的顶尖人才、专业人才以及青年科技人才为主体的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这里面特别强调要对这些青年科技人才有针对性的“倾斜”,因为创新的主力是年轻人。根据统计,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多是三四十岁出的成果。另外,这项工程实施科技、产业、金融融合机制,希望引入更多的耐心资本,能够长期投资科技创新,尤其是对未来可能产生颠覆性变革的领域。

第二,推动政府力量和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实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建工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北京可以分成几个层次:一是国家实验室,这是国家层面对未来创新的重大基础设施,要加速国家实验室的培育建设。二是要加快推进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让其发挥更好的创新功能,释放创新潜力。三是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原来我们只有体制内的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现在要成立没有人员编制、没有行政级别的新型研发机构,其经费来源可以来自政府的投资,也可以来自企业的捐赠,人员聘用范围扩大到全球,工资收入等各方面的激励也更加市场化,成果转化也更加灵活。希望这些新型研发机构未来能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出一些重磅的成果。

第三,瞄准“四个占先、四个突破”,实施非对称赶超工程。前面讲到,我们跟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其实是全方位的,但是在部分领域我们能与其同台竞争,甚至有所赶超,所以我们的策略也是非对称竞争。我们既要在一些战略长板领域尽量取得更多优势,又应加快补齐核心技术的短板,实现两条腿走路。“四个占先”指什么?一是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占先,二是量子信息领域的占先,三是推动区块链领域的占先,四是推动生物技术领域的占先。我们下一步要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是什么?一是推动集成电路产研一体,即不但要设计出来集成电路,还要制造出来。以前,北京对集成电路的设计能力很强,但是制造能力是短板。二是开展关键新材料“卡脖子”技术攻关。三是聚焦通用型关键零部件。四是推动高端仪器设备研发实现突破。

第四,建设公共底层技术和中试平台,实施创新范式引领工程。以前我们的技术大多都在应用层,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没有底层架构的技术方面的积累,缺失成果转化的中间性试验平台,中间性试验是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必要环节。所以,现在有意识地做补短板的工作,如实施超前部署人工智能平台。

第五,加速布局“智能、生命、能源”前沿领域,实施“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联动工程。北京未来的高精尖产业发展重点要关注的就是智能、生命、能源这三大领域。一是布局城市全域应用场景,如布局智慧交通场景、推进智慧教育医疗等。二是围绕智能制造、大健康和绿色智慧能源领域,构建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促进创新链向产业链、供应链延伸。

第六,提高京津冀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水平,实施京津冀产业驱动工程。这也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任务的一部分。在科技创新领域,三地的协同创新空间非常大。比如优化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布局、强化对津冀地区的协同带动作用等。北京的创新能量要在更大区域内释放,要在京津冀区域范围内,甚至全国范围内来释放。再如,推动形成统一开放市场、共同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3激发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创新

北京在落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已经走在路上。科技创新除了技术创新以外,还有制度创新,即“双轮驱动”。这里面涉及大量的“先行先试”,因为创新需要突破一些原有的体制机制的束缚。下面,重点梳理激发人才活力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

第一,支持开展科技评价体系改革。评价科技成果是多维度的,要分类、分层的评价。对基础研究方面的评价,更多看重的是原创成果、学术同行的评价。对应用研究方面的评价,更多考虑成果转化形成的经济效益,以及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同的工作领域,评价的侧重点不一样。

第二,在创新的选题和支持方式上有多种形式。比如“揭榜挂帅”,即在有些急需突破的地方,就发出榜来,谁有能力谁来揭榜。我们还引入了赛马的机制,就是同时支持多个团队,有的团队进展非常顺利,就不停加码,加大投入,令其尽快成熟。我们也需要对一些非共识项目给出新的评价方式,不能只是大家评,因为可能会出现同行现在还都不在最前沿,就对一个创新理念作出评价的现象。现在我们总的创新生态是“英雄不问出处”。

最后,能不能成为一个世界主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其实在创新生态方面有一定的客观指标。比如,该地区出现重大科学理论、知识创新成果,获得诺贝尔奖;不断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企业诞生;被风投高度关注。达到上述几点,一些“卡脖子”的领域也能得到解决,北京就能够支撑“双循环”发展,成为世界主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李颖)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