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梁涛: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研读《孟子》(2)

梁惠王的儿子梁襄王突然问:“天下怎么才能安定?”孟子回答:“统一就能安定。”梁襄王又问:“那谁能统一?”孟子答:“谁不喜欢杀人,谁就能统一天下。”这与当时的普遍观点相悖。当时人们好勇斗狠,推崇强权。孟子却认为只有行仁政的统治者才能统一天下。“仁者无敌”是孟子的重要观点。我们也确实看到,秦靠强权得到的天下并不长久。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指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上古社会,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人们在道德上竞争高下。中古时代,随着资源逐渐稀缺,人们在智谋上角逐优劣。当今社会,人们在力量上较量输赢。孟子指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意思是,依靠武力使人服从,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暂时无法抗衡罢了;依靠道德使人服从,才是真的服从。例如,秦国以很残忍的方式打入楚国首都,破坏楚国宗庙与先王陵墓。楚国人便起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汉初运用黄老之术休养生息,汉武帝时开始独尊儒术,逐渐确定儒家的正统地位,孟子学说才逐渐为世人所重视。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指出,“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追求道德昌明的时代,和诸侯的想法不相符合,于是晚年时便回到故土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这是史记对孟子生平的简单记述。

为什么孟子的选择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一方面,孟子向往上古德治的文化;另一方面,孟子对孔子非常推崇。孟子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虽然现在孔子的地位很高,被誉为“至圣先师”,但当时孔子学说并不被认可。孔子有一个非常会做生意的学生叫子贡,富可敌国。有人就提出“子贡贤于仲尼”,子贡却说,“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意思是,以宫墙作比,我的才能也就一人高,踮着脚尖就可以一望无余。而夫子的才能是数仞,找不到门就无法看见里面的美好。现在曲阜有一处旅游景点就叫“万仞宫墙”,出处便在此。这段为老师辩护的言论可以从侧面证明当时人们对孔子及其学说的忽视。孟子指出,虽有很多圣人,但没有像孔子一样“集大成”的圣人。所以,孟子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还提出一个形象的比喻,“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可见孟子对孔子的推崇。

那么,为什么孟子能在大众都忽视孔子的前提下,依然坚定地支持孔子学说?假如我们和孟子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很有可能也是不能理解的。“古来圣贤皆寂寞”,只有超越时代的思想,才能为后世铭记。如果只是随波逐流地思考问题,就只是一个普通人。我经常和我的学生说,我们要想一百年后的事情,做五十年后的事情。孟子与世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想法,源于儒家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士。

“士”本来的意思是一个社会的阶层。周代将贵族分为四个等级,从上往下依次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贵族中最低的等级,位于庶民之上。战国时期,由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上层贵族的地位下降,下层庶民经过自身努力也可以晋升为士。士处于贵族和庶民之间,成为上下两个阶级会合之所。这一时期,士的人数大增,是当时社会最为活跃的阶层。以孔子家族为例,孔父嘉是孔子六世祖,官至大司马,却被太宰华督杀害。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地位下降到了士阶层。孔子已经是庶民了。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我们读西方历史,尤其是希腊史和罗马史,就会发现最活跃的阶层是平民阶层。平民与贵族之间不断争夺权力,逼迫贵族进行改革,才逐渐走向民主制度。中国历史演变的推动力量不是平民,而是士。他们成为贵族和庶民之间连接的纽带,一方面为庶民争取权力,另一方面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所以,中国士人阶层非常重要。以儒家为代表的士人阶层规范引导君权、维护争取民权,对上直言进谏,对下为民请命,在中国政治史上发挥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