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梁涛: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研读《孟子》(6)

孟子在宋国时,与宋大夫戴不胜有过一段对话。孟子问戴不胜是否希望君王变得贤明,如果希望的话,就要在君王身边多安排一些正人君子,为君王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果君王身边都是奸佞小人,就会引导君王一点一点向坏的方向发展。可见,儒家从很早便注意到要规范和引导君权。

孟子与滕文公的对话提到了孟子的核心思想——性善论。今天我们提到“性善论”,往往会想到“人之初,性本善”。这种观点认为,我们生下来就是善的,只是后天成长中遇到些问题,变得不善了。值得注意的是,《孟子》从没有明确指出人性就是善的。孟子认为,“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感性欲望是性,但不能被我们所控制。而君子,也就是有更高追求的人不会把感性欲望当作真正的人性。“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仁义礼智是我们的道德禀赋,虽然也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的意志。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依然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成长为君子。孟子将人性作了事实与价值的区分。在事实层面,孟子认为人性至少包括两个方面,感性欲望和仁义礼智。在价值层面,孟子认为要把仁义礼智看作是人性,即“君子不谓性也”“君子不谓命也”。

按照孟子的说法,坏人选择的是不断膨胀自己的感性欲望,最终走向恶。所以,人性中有善的一面。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培养和扩充善的部分,这也是人的价值和意义。这个价值远超苏秦、张仪之辈所追求的财富权势等世俗价值。人之为人,必须奠定在善的天觉上。单从人觉上看,恐怕只有那些富可敌国的少数人的人生才有意义。而从天觉上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你是大丈夫,我也是大丈夫,我怎么会害怕你呢?“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是怎样的人?我是怎样的人?我们任何一个有抱负的人都应像他那样。孟子指出,“说大人,则藐之”“我得志,弗为也”。

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尊严和尊贵。人的价值不应只建立在人觉上,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在天觉上。所以,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在说人性是善的,孟子所追求的也不是世俗价值。

孟子离开滕国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有人问,“不以泰乎”?孟子说,舜接受尧的天下,也不能认为是过分。孔子指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句话是孔子针对当时面对的情况所说。此句的重点是无论面对的境遇是贫穷还是富贵,君子都能坚守原则。

孟子第二次到齐国时,齐宣王对他很是器重。但齐强占燕并受到诸国攻打后,二人的关系越发僵硬。例如,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有这回事吧?”孟子答道:“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做臣子的弑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破坏仁爱的人叫作‘贼’,破坏道义的人叫作‘残’。残贼俱全的人,叫作‘一夫’。我只听说过武王诛杀了一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这样的对话足以说明两人之间的矛盾。

孟子于是决定离开齐国。齐宣王故作遗憾地说,“我们曾经在一起共事,我感到很高兴,先生如今要离去,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见面”。过了几天,齐宣王对时子说,“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并让时子转告孟子。时子又托陈子转告孟子。这种几经周转的话,显示不出齐宣王的诚意。孟子走时,也确实心有不甘。他在齐国的边境昼停留了三天。孟子的弟子尹士就对别人说,“没看出齐王不能够做商汤、周武,那是孟子糊涂;知道齐王不行,然而还要来,那他就是来求取富贵的。大老远跑来,话不投机而离去,在昼县住了三晚才离开,为什么这样拖拖拉拉呢?”孟子说:“尹士哪能了解我?大老远跑来和齐王见面,是我抱有希望;话不投机而离去,难道是我希望的吗?我只是不得已罢了。我在昼县住了三晚才离开,我心里觉得还是太快了,我心想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的。王如果改变态度,就一定会召我返回。我出了昼县,王还没有追回我,我才铁定了回乡的念头。即便这样,我难道肯抛弃王吗?王仍然足以行仁政。王如果用我,又何止齐国的百姓得享太平,天下的百姓都将得享太平。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的。我天天盼啊盼啊!我难道非要像小肚鸡肠的人一般:向王进谏,王不接受,便生闷气,失望不满全写在脸上,一旦离开,就跑得精疲力竭才肯歇脚吗?”尹士听说后,认识到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