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杜晓勤:诗圣杜甫与诗史精神(2)

二、杜甫终身履践的“诗史精神”

杜甫一生命途多艰,身世国事,毕陈于诗,他用满腔的热忱和忧愤,履践了“国身通一”、“推见至隐”的“诗史精神”。

(一)读书万卷,壮游名山

1.早慧好学

杜甫自幼好学,“熟精文选理”,“读书破万卷”。六岁在郾城(今河南许州)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后来在东都歧王宅听李龟年唱歌,观赏过“草圣”张旭的书法,以及盛唐“四绝”之一裴旻的舞剑。多方面的艺术熏陶提高了杜甫的艺术修养。

2.漫游吴越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杜甫19岁,开始长途漫游。20岁时,至吴越,游览了江南许多秀丽的山川。《壮游》诗:“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3.洛阳赴考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由江南赶回东都洛阳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孙逖善于选拔人才,杜甫自视甚高,却落第了。杜甫虽然感到懊恼,但少年气盛,考场得失并未在意。

4.放荡齐赵

第二年,杜甫又漫游齐、赵(今河南、山东、河北)。其间他还创作了《望岳》《登兖州城楼》等作品,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俯视一切、慷慨激昂的名句。

5.李杜相识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结识,二人一见如故,同游梁、宋。此次同游者还有高适,三人情趣相投,一起登高怀古,饮酒赋诗,郊游狩猎,访道寻幽。秋后,三人分手,高适游楚,李往任城探视家小,杜则往兖州省父。

(二)困顿长安,求仕十年

杜甫怀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京都长安。但是,迎接他的是冷漠的社会现实。

1.一次“野无遗贤”的考试

天宝六载(公元747年),唐玄宗“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李林甫恐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奸恶,建言:‘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乃令郡县长官精加试练,灼然超绝者,具名送省,委尚书覆试,御史中丞监之,取名实相副者闻奏。既而至者皆试以诗、赋、论,遂无一人及第者。林甫乃上表贺野无遗贤。”(《资治通鉴》卷二一五)李林甫害怕举人们对策时会指斥他的奸恶,是出于极其现实的政治考虑,不可等闲视之。要知道,这次考试正是处于李林甫以莫须有的罪名,大量制造冤案,刚刚杖杀李邕、裴敦复,又奏分遣御史往贬所赐皇甫惟明、韦坚兄弟等死,并逼死李适之、王琚等不久,朝野震惊的时候。

杜甫于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在鲁郡石门与李白握别之后,第二年来到长安,就是为了参加由李林甫操纵的这场考试,结果同著名诗人元结等,无一例外,统统落选了,成为中国考试史上最滑稽和悲哀的一次考试的牺牲品。

2.“到处潜悲辛”

杜甫在长安求仕无门,生活落拓,“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甚至屈辱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地步。激愤之下,创作了《丽人行》《乐游园歌》等揭露贵族豪门腐朽奢靡的作品。

3.“词感帝王尊”

天宝十载(公元751年)正月,唐玄宗举行祭太清宫、太庙和祀南郊的大典。杜甫趁机写了三篇《大礼赋》投延恩匦,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令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杜甫以此引为莫大的光荣,但除了博得个“词感帝王尊”的虚名外,仍未获得一官半职。

4.官定八品下

天宝十四载十月,杜甫困守长安十年后,才被任命为河西(今陕西合阳县)尉,杜甫未受,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掌管兵甲器仗和门禁锁钥的正八品下的小官),与杜甫理想相差甚远。遂作《官定后戏赠》一诗以解嘲:“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5.“忧端齐终南”

天宝十四载岁末,杜甫去妻子寄居的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一路见饿殍遍野,经过骊山,又见唐玄宗正和杨贵妃在华清宫通宵饮酒作乐,回到家中幼子因冻饿而死。这一系列的刺激使杜甫悲愤满怀,写下了著名史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三)避乱陷贼,忧国忠君

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又陷于动乱之中。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中原一带生灵涂炭。

1.举家逃难

乱起之后,杜甫带着家小由奉先往白水、又由白水向陕北流亡。“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诗人和流亡的人民一起忍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次年七月十三日,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改元至德。杜甫此时已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一带),八月间得知这一消息,便把家小安置在羌村,只身离开鄜州,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想出芦子关(陕西横山县附近),去投奔灵武。

2.身陷长安

途中杜甫为叛军所获,被押到长安。幸亏杜甫当时地位不高,名声不大,未被叛军严加看管,更未像高官被逼迫投降,行动比较自由。

当时的长安在叛军野蛮蹂躏之下,繁华不再,他因此写下了《哀江头》《春望》等伤心至极的诗篇。他身在长安,心系家国,十分关切战事时局。当唐军大败于陈陶斜和青坂时,杜甫沉痛不已,作《悲陈陶》《悲青坂》,哀悼为国捐躯的将士,并对唐军的仓促用兵提出批评。《塞芦子》诗则表明了他对芦子关边防空虚的担心,希望朝廷立即派兵加强防务,以免被叛军钻了空子。

3.奔赴行在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夏,杜甫在提前侦察好地形、情势之后,偷偷地从长安外郭城西面的金光门逃出。一路上他提心吊胆,昼伏夜行,巧加隐蔽,终于穿过官军与叛军对峙的防线,投奔风翔肃宗行在。杜甫逃到凤翔行在时,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唐肃宗感其忠诚,很快任命他为左拾遗。

(四)为官直谏,廷争忤旨

1.因疏救房琯而遭贬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十月,房琯在统兵收复两京时,因拘泥于古兵法而招致陈陶、青坂之败。当时就惹得唐肃宗大怒,幸亏李泌代为陈情,唐肃宗方宥之,待之如初。房琯自此多称病不朝谒,不以职事为意,每天与庶子刘秩、谏议大夫李揖等高谈释、老,或听门客董庭兰鼓琴。董庭兰又往往收受贿赂,作为朝官与房琯会面的媒介。

房琯系唐玄宗朝老臣,随唐玄宗奔蜀。唐肃宗听信当时浊流官员贺兰进明的谗言,以为房琯等清流不忠于己,遂罢房琯宰相职,贬为太子少师。杜甫与房琯为布衣交,认为房琯为人忠直,用兵素非其所长,兵败情有可原,而且不应因门客之累而罢相,故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唐肃宗怒,诏韦陟、崔光远、颜真卿三司推问。韦陟于推问后建言:杜甫虽词涉激烈,然末失谏臣体。唐肃宗怒不已,且不满于韦陟。宰相张镐复言:“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意乃解,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六月一日仍使杜甫就朝列,杜甫上表谢罪,虽本经大臣救免,但还是重申前说,毫不避嫌,为房琯辩护,也为自己辩护。可见杜甫倔强得很,捅了这么大的一个娄子,差一点“抵罪”了,到最后还是心不服口也不服。

杜甫疏救房琯这件事,虽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但毕竟深深地惹恼了唐肃宗,“帝自是不甚省录”,至德二载(公元757年)闰八月初一日,杜甫便被放还鄜州省家。

2.创作《北征》

闰八月,唐肃宗特许杜甫回家探亲,实为有意疏远。一路上,杜甫又看到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不由得五内俱焚,写下了长篇史诗《北征》和《羌村三首》。

3.“三吏”、“三别”

是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是年冬,杜甫从华州去洛阳办事,一路上亲身感受到人民所受战争之苦及其对安史叛军的痛恨。他认识到安史之乱主要是祸起内廷腐败,人民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牺牲,所以他满怀对叛军的憎恨,对国家的热爱,歌颂人民的牺牲精神,写下了光照千古的“三吏”、“三别”。

4.毅然离职

华州司功参军给杜甫带来的只是烦躁和苦恼,加上对唐肃宗已经完全失望,于是就在乾元二年秋,毅然离职,开始了辗转漂泊的生活。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