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向前迈进(2)

摘要: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如今已在全球产值规模排行中位居前列。随着中国整体经济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也逐渐走向了速度放缓、质量提升的阶段。在转型的过程中,即便现在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通过强有力的政策介入,未来高质量发展之路会更为坚实。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涵,是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创新,既包括文化内容本身的创新,也就是内容生产层面的创新,也包括更广泛的出现在边际领域的创新,也就是文化与科技或文化与其他相关业态融合的创新。“文化+科技”领域会带来巨大的增量和更大的生产创造力,成为文化产业创新中较为关键的部分。从结构上看,虽然文化产业整体在降速,但是新业态领域,尤其是“文化+科技”部分在快速增长。这与党中央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判断基本一致。所以,2018年可以说是文化产业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落实的关键一年。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无论是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还是在文化产业的宏观政策方面,已经基本明确了文化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所以,中国文化产业向高质量迈进的十年,既体现出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也体现出党中央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洞察力和远见卓识。文化产业新业态之所以能在疫情期间实现逆势上扬,不仅仅在于经济规律本身,更为重要的是政策的能动发力,这也是中国经验。因此,在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的过程中,即便现在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通过强有力的政策介入,未来高质量发展之路会更为坚实。

2020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个文件针对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趋势,结合党中央提出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引领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增长较快,具有后发优势,成为带动中国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引擎。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部署了8项重点任务。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了清晰明确的要求。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国工程,开展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加强文物和古籍保护研究利用,推进革命文物和红色遗址保护,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制度。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加强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遗址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完善应急广播体系,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和乡村工程。发展档案事业。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推动农村电影放映优化升级。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设施建设运营。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加快提升超高清电视节目制播能力,推进电视频道高清化改造,推进沉浸式视频、云转播等应用。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打造一批有影响力、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积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开拓海外文化市场,鼓励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和影视剧、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走出去”,加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

二、中国文化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意义及挑战

为什么要进行转型?文化产业超高速发展,总体上不仅是中国文化产业本身发展的活力,也体现出中国的比较优势,即中国的文化发展创造了全球文化发展和增长的奇迹。中国政府用了相对较短的时间搭建起较为公平普惠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和政府本身的执行力和决策力直接相关,其他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大多数都用了较长的时间才建立起较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然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解决的是人们基本的均等的文化需求,人民要过上更好的生活,必然会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显然不能满足老百姓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的文化需求。这部分文化需求要通过文化产业来实现。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基本初衷,就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我们现在已经提出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就是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央文件提出“文化产业”概念是在2000年,开始文化体制改革是在2010年左右,虽然文化市场一直存在,但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在2000年以后才逐渐形成的。从增长速度来看,我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但是在增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正因为有这些问题,才需要修正增长模式,逐渐向更有内涵、更具创造力的方向发展。文化产业自身需要调整,也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文化产业的绝对规模的增长来看,文化产业规模做大,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能力也更强,但同时出现了一些偏离文化产业发展主线的问题,比如文化地产。以万达为例,从住宅地产到商业地产,再到文化地产,这是万达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良性过程。但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万达地产企业的文化发展思路若成为一类普遍现象,甚至成为支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支点,就会出现问题。因为文化产业立足的根本在于内容,要做内容的创新,做“文化+”的创新。另一个曾助推中国文化产业实现超高速发展的领域是粉丝经济。客观地讲,粉丝经济确实是一种很成功的商业模式,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在数字化的加持下,粉丝经济大行其道,有没有优秀的作品不要紧,只要有“数据”,再平庸的作品都可以凭借“流量”获得超出其文化价值的超级收益。还有一类是资本泡沫问题。2017年2月,《光明日报》发过一篇报道《用明星效应制造资本市场泡沫当止》,披露出资本市场的泡沫问题。数字文化产业经过急功近利的资本鼓吹支撑,如火如荼地做起了“数字创意化”的生意,虚构点击率、大数据“杀熟”、算法故事营销等层出不穷的数字创意手法,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数字文化经济泡沫。流量为王的数字经济模式与大众娱乐的结合,很容易导向过度“饭圈”商业化,文化价值被流量和商业营销所架空,数字经济时代文化产业价值深层的异化必然妨碍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短期商业利益逻辑一旦主导文化产业发展实践,数字造假就会成为讲好资本故事的行业捷径,报刊发行量造假、电影票房数据造假、网络视频点击率造假、明星势力刷榜等乱象一度成为文化娱乐行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以文化人”也就是文化软实力的实现,是我国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旨归;“内容为王”也就是文化价值的主导,是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内容创新和科技创新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真正实现发展文化产业的初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要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回顾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简史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科技革命平行进步,技术进步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文化产业发展强盛的内生增长引擎,每一次的科技进步都带动文化产业自身的迭代和发展,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自然要融入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体系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国内的文化需求,也要重视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承担起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使命。我们要逐渐撇除文化产业中不符合核心竞争力和文化产业基本诉求的泡沫,真正做大做强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国内发布了“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试图用学术视角,以一种相对科学的方法,对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做一个分析研判。该指数主要从两个维度来考察,一是投入水平,二是产出品质。在投入水平中,考虑了四个二级指标,分别是主体结构、人才供给、资本规模、资源环境;在产出品质中,考虑了四个效益,分别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创新效益、溢出效益。从连续三年的数据来看,2019-2021年,全国文化产业投入水平和文化产业产出品质均呈上升趋势,且产出产品增速快于投入水平增速;自2020年起,全国文化产业产出品质得分超过投入水平得分;2019-2021年全国各省市文化产业投入水平和产出品质差距总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其中各省市投入水平差距在2020年下降较多,但2021年各省市文化产业投入水平差距有所加剧(差距水平低于2019年)。一方面,疫情对整个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在转型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青黄不接的问题,高质量发展本身确实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过程。

就一级指标排名前十名省市变化情况而言,在投入水平维度,东部地区始终保持优势,2019年全国投入水平前十名中有6个省市属东部地区,2021年东部地区有8个省市跻身前十名;中部、西部地区各省市在投入水平维度变化较大,陕西是西部地区唯一连续三年在投入水平领域跻身前十名的省份,而中部地区仅湖北在2019年和2020年在投入水平领域跻身前十名。在产出品质方面,东部地区省市保持绝对优势,2021年全国前十名中8个省市来自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各省市在产出品质方面缓慢上升,2019年、2020年中部地区仅湖北进入前十名,至2021年中部地区的山西、河南跻身前十名;西部地区文化产业产出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2019年陕西、四川位于前十名,2020-2021年西部地区仅四川进入前十名。

区域均衡性分析显示,2019-2021年,全国文化产业高品质发展指数稳中有升,各省市差异系数略有波动,但总体持平。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较快,2019-2021年发展迅速,2019-2020年增速在10.38%,2020-2021年增速在6.01%,东部地区各省市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中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内部各省市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且随着发展进一步缩小;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呈现缓上升的趋势,其内部各省市间的差距随着各省文化产业发展逐渐拉大。

总体来看,东部地区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 从地区内部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内部各省市之间的文化产业发展差距均小于全国范围内各省市间文化产业发展差距,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内部各省市间文化产业发展差距逐渐缩小,而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内部各省市间文化产业发展差距不断加大。

通过这些年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正在有序推进,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连续三年,创新效益始终是得分最低的二级指标,可见创新是制约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之一。另一个短板是人才。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缓慢增长,很大程度得益于环境资源条件、社会效益以及一部分溢出效益。但是,创新和人才这两个短板特别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无论是全球经验还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初心,内容和科技的创新驱动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态势

经过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迈进的十年历程,我们形成了一些发展势头较好的新兴业态,比如,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增加科技创新的活力,具体到文化产业领域更是如此。文化产业从诞生起,就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美国文化研究学者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感受到的互联网经济膨胀的震撼,就如同我们在中国最近10 年来感受到的数字经济狂飙的震撼一样。供给创造需求,需求拉动供给。科技作为供给侧的魔法棒,凡是有它加持的行业就会发生神奇的嬗变,文化领域亦如此。图书在工业技术的加持下实现了低成本、规模化的工业化模式,音乐影像等在多媒体技术的加持下发展成为光怪陆离的大产业。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考察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这两次讲话的主基调就是“文化+科技”。从近些年的发展成果上看,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八项重点任务。一是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二是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形成国家文化专网;三是鼓励多元主体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共同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四是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机构接入国家文化专网,利用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五是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六是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七是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方向;八是构建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强化文化数据要素市场交易监管。

从发展实践上看,“文化+科技”领域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显示度和竞争力。比如国际版的抖音,抖音属于典型的“文化+科技”类型,其核心竞争力来自于用户在平台上发布的内容。我们之所以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在抖音上,毫无疑问是受其内容的吸引,而技术则体现在通过算法对内容的有效分发上。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在全球具有这么强大的竞争力,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制造业时代的劳动力红利转变成数字经济时代内容生产力的红利。尤其是在数字技术条件下,每一个有着基本文化条件的人都可以通过拍照片或录视频的方式创造自己的内容。2022年6月,抖音及其海外版TikTok以超过6000万下载量,蝉联全球移动应用(非游戏)下载榜冠军。这就是“文化+科技”基于中国的总体红利形成的巨大的国际竞争力。

由此,我们也看到了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态势,文化经济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其中包含三个大循环,分别是文化价值大循环、线下线上大循环、溢出效应大循环。

“文化+科技”中另一个比较前沿的领域是中国的游戏产业。游戏产业真正实现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线下线上大循环,在某种意义上也实现了文化价值大循环。很多中国游戏的内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同时进行适应游戏用户需求的改变。一方面,国内的游戏市场本身很大,虽然基于游戏的健康发展,有着较强的监管机制;另一方面,中国游戏在国际市场的拓展较为成功,即使在疫情影响下,中国游戏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并没有放缓脚步,反而稳步推进,保持了持续的增长态势。

文化资源和数字经济之间的循环发展越来越好,比如《光明日报》与腾讯联合推出的“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微信小程序,这是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带来的文化经济的双循环。中国的文化形象要打向国际市场,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也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实现回归,以此向全球讲述一个更具影响力、更符合年轻人诉求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能让中国的年轻一代更充分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文创对相关产业的赋能作用。文化产业不仅实现了文化产业狭义的价值,也实现了文化产业综合的溢出价值。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大众层面来说,感受最深的可能就是文博文创的发展。原来的文化事业单位或其他专注于文化保护传承、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近些年都迸发出了强大的产业活力,最具代表性的品牌是故宫文创。

我对文博文创的看法是“不着边际”。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虽然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担忧,因为目前文创行业鱼龙混杂,缺乏普遍认可的行业规范,但这里的“边际”主要指经济学的边际效益。文化产业的边际效益是逐渐递增的,这是被充分论证过的结论。对于传统产业而言,边际成本在逐渐递增,边际效益就逐渐递减。但文化产业的边际成本逐渐降低,边际收益被不断放大,比如迪士尼。迪士尼在构建故事时投入了大量的研发成本,但在电影传播时,每多传播一人,边际成本就在降低,边际效益就在放大。在迪士尼流媒体平台上,每给一位用户分享一次内容所产生的成本趋近于零,但能获得效益,且迪士尼形成了很强大的衍生产业链,比如迪士尼乐园。这就是文创的溢出效益、带动效益、赋能效益。

面向未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部分是,文化产业如何带动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回归,并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生活的现代化转化。比如服装,中国现代服饰主要受到西方影响,但近些年民间普遍出现服装上的文化回流,“汉服热”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虽然还需要进一步规范,但汉服受到文化产业的赋能,未来会拥有较大的体量。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综合效应不仅能让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具有文化产业的整体功能,也能让传统制造业行业,甚至是衰落的行业,在文创的赋能下提升发展的活力。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婧雅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