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不竭动力源泉

创新是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不竭动力源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大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统筹部署、一体谋划,极富深意和新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回望历史,创新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基因。四大发明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新智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代表性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传向世界各地后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历史性交汇。党的二十大报告点赞了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作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要判断。十年来,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从全球排名的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其中“深圳-香港-广州”在全球百强科技集群中位列全球第二、全国第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规划2035年目标时,提出要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从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到“前列”,这是重大的历史性飞跃。

让创新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三个第一”的重大作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大战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让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源泉充分涌流。

科技自立自强是民族强盛之基、国家安全之要。要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实力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要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把总体布局与分类施策结合起来,促进部门协同、政策协调。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从政府主导转向多主体共同参与,健全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加强科技政策体系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强化战略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为重点,选配科研力量,布局大科学装置,充分发挥建制化优势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围绕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开发平台、基础材料等诸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利益分配受控于人的“痛点”,开展集中科技攻关。中国航天在技术封锁和“脱钩”的条件下,以航天重大工程为牵引,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是新型举国体制的成功典范。要围绕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选准前沿领域探索的突破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结合起来,聚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各方面的优势科技创新资源进行联合攻关,为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占据科技高原的“制高点”提供有力支撑。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性制度,激发和保护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释放我国规模庞大的科技队伍中所蕴藏的巨大创新潜能。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敢于冒险的创新文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发扬以钱学森等为代表的人民科学家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拓展科技领域开放合作广度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培育和集聚世界一流人才,造就多层次人才梯队,打造人才栖息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中流砥柱”,原始创新与应用技术研发的重镇,是科学精神与创新文化的重要塑造者与引领者。要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大科学装置,为聚引战略科学家和多层次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事业平台。适应科技前沿发展动态和经济发展趋势动态调整学科设置,积极促进高等教育学科交叉融合和学科群建设,对标国际一流水平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育质量。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推动教学与科研互促共进。要着力锻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造就“金字塔型”的多层次人才梯队。大力培育、引进和使用战略科学家,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加大支持力度涵养青年科技人才“源头活水”,保障青年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把他们的宝贵精力从不必要的“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鼓励自由探索。探索和推广“揭榜挂帅”“赛马”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和人才使用机制,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着力为人才“松绑”,真正做到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部署,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在粤港澳大湾区、北京、上海建设世界级高水平人才高地,在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香港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国际交流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香港“科技超级联系人”作用,依托香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环境和税制等方面的优势,加快聚引海外“高精尖缺”人才。

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动力源泉。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跨界融合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创业、创新、创投“铁三角”,让资本赋能创新发展,实现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激发创新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企业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见效的关键主体,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纽带,要着力推动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完善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与执行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企业诞生、成长并不断壮大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龙头型科技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释放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性好、灵活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独特优势,鼓励科技型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作,形成既有“航空母舰”也有“蚂蚁雄兵”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企业、行业协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和特色产业学院,打造供需对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创新型企业跨越“死亡之谷”和“达尔文之海”,离不开科技金融的有效支持。“正金字塔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具有要素集成、筛选发现、企业培育、风险分散和资金放大等支持创新的制度功能,可以赋能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型企业。要大力发展VC/PE,宽化募资渠道,稳定投资预期,引导风险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为形成“募投管退”的完整闭环营造良好条件,促进创新资本形成。健全政府主导的股权基金、产业基金投向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容错机制,撬动全社会不同渠道的资本支持创新创业。推动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引导其布局“硬科技”赛道,以资本的“耐心”支持创新的“恒心”。利用好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及时总结增量改革中形成的可复制推广的有益经验,因时因势、循序渐进推动存量市场改革。要进一步明确资本市场各板块的特色和功能定位,强化错位发展、凝聚合力,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的深度融合和高效循环。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

责任编辑:翟婧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