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程行利:关于通州及大运河文化内涵的思考(3)

我在南仪阁村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清末民初,南仪阁村有一个商人叫刘玉峰。村里或周边的老百姓,在有资金困难的时候都会去找他,或为了糊口,或为了周转,刘玉峰都毫不吝啬。他去世时,乡亲们都来为他送葬,因为很多人都欠下了刘玉峰的钱,而刘玉峰在去世前把所有的欠条都付之一炬了。对此,我写下了这幅联句——存情义舍钱财名如美玉,惠乡邻昌后世德若仙峰。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中国人真正的价值追求是“德”与“名”,这里的“名”不是名誉、名利,而是名节;这里的“德”是明德、大德、美德。可以说,这些通州故事所表现的价值认同,本质上就是中国的文化力量与民族精神的体现,比如我为前榆林庄村写的联句——守道义村风和正,行孝悌家道祥安,表达的也是这样的价值。

如果大家有机会到通州旅游,沿运河坐船就会来到陈桁村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我与这个村的村支部书记、两委班子座谈时,他们给我讲了很多村里百姓如何善良、风气很好的事。为此,我写了一幅联句——和正村风漫古渡,清夷盛世通天津。屈原的《离骚》里就有“天津”这个词,“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这里的“天津”指的是就天河上的渡口。现在京津冀的天津是在朱棣继承皇位以后改称的,指的是帝都旁边的一个渡口。这让我想起在张家湾有一个明代修的古城,古城上曾经就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四海通津”,足以见得古人的胸怀。

在西集镇有一个寨府村,通过考古和文献研究,我们发现了寨府村一家祠堂的家训。根据这个家训,我写了一幅联句——慎礼仪知敬畏存真永续,息争讼化顽梗归诚颐和。慎礼仪指的是中国是礼仪之邦,知敬畏指的是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敬畏法律、敬畏人民,存真永续指的是坚持初心、追求理想,正如《大学》中所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儒家追求的价值认同有三,那就是“明明德”“亲民”与“知止”。其中,“知止”就是初心与理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止于至善”,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就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其中就包含了坚持“两个结合”的价值认同。所以,我们要永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我们的民族永续发展下去。

息争讼的争讼就是打官司,中国人的法与西方的法也是不一样的,中国古人有不变者为法、不常变者为则的定义,指的是法则实际上就是天地运行的基本规律,用今天的话表达就是真理。古人云,“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意思是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是抓住了根本。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人都有德行,都能够遵循自然的法则、社会的规律,又怎么会发生诉讼呢?如果有的人违背了,他看到我们有这样的民风、民德,又怎么能够言其辞、做其事?所以,我们中国人对于法、诉讼的认识,是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息息相通的,而西方的法则是契约精神下的法,是人与人的利益博弈。

《中庸》也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中国人的致合和的理念,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按照天地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律行事,慎独、慎微,这就是儒家思想的价值。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