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概论(2)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虽然对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将其初步确定为1000美元,也就是这个现代化的标准并不高,是低水平的现代化,但是这个表述仍然不够通俗易懂。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回答大平正芳关于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问题时,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的概念: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20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之后,邓小平多次谈到“在本世纪末,我们只能达到一个小康社会”。从此,“小康之家”“小康社会”的概念便开始被广泛运用。

在提出“小康社会”这个概念之后,邓小平还围绕小康社会构想,提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客人时指出,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根据邓小平的上述设想,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概念,并确定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三步走”战略步骤。2000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命题和历史任务。

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目标。2007年召开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把原来强调的翻两番目标从“总量”变成了“人均”,更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和共建共享的执政理念。

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第四个历史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那么,我们是怎么样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呢?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2月7日全党“开年第一课”中讲到了三个方面:认识、战略、实践。

从认识层面看,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一直都是有科学理论指引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所以,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我们党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根本的遵循。此外,在认识层面上,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特征、要求、方法论、任务等。

从战略层面看,党中央把2020到2050这30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他方面的战略还有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等。

从实践层面看,首先,新时代党领导全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体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从13个方面分领域总结的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上。其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从16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提纲挈领的总结,相对于第三个历史决议从13个方面对新时代的总结,增加了3个方面,即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新时代新征程,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由于我们信仰了马克思主义,所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历史自然而然给出的答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2月7日全党“开年第一课”中讲到,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这样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展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必须深刻认识到,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中国人民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前进,不仅使得我们中国人民能够牢牢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同时还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就是他们也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他们自己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世界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既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方向,也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特征、重大原则和方法论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就是党的领导。为什么要强调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领导地位?因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就是党的领导。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线、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的错误。

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才能不断取得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领导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和创造伟力。我们党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仅做到自身团结一心,步调一致,而且通过党的领导把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凝聚起团结奋斗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